《亲爱的 women》编者按:
今天,520,在这个亲爱的日子,我们推出栏目《亲爱的women》。顾名思义,“亲爱的我们,亲爱的女人”。而有趣的是,“dear women” 也是主创者邓魏的拼音缩写“DW”。至于栏目的内容,一方面聚焦家庭中的家教、家政、婚恋和文旅等领域,另一方面见证女性的觉醒、沉淀、蜕变与迭代等成长历程。但愿,这个栏目不贩卖焦虑、不编织童话,只想与各位交流——“我们是家人,women很动人”。
520,快来认识这媒人
——“湖南第一媒”首次携手“江南第一梅”
今天是520,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2025520,爱您爱我我爱您。
这个日子,非常适合谈点爱。
5月17日-18日,我们在靖州开展了一次“湘亲湘爱”交友联谊活动。
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湖南第一媒”首次携手“江南第一梅”。
什么是“湖南第一媒”呢?
今日女报开展婚恋活动已近30年,是湖南第一家开展婚恋活动的媒体,近年来更是在省妇联指导下在全省开展“湘亲湘爱”婚恋关爱活动,引领无数巾帼志愿者当红娘,给适婚青年男女做媒人,被广大青年称为“湖南第一媒”。
至于“江南第一梅”就更好理解了。靖州杨梅有2000多年历史,因个头大、汁水多、味道美,被广大网友称之为“江南第一梅”。
不仅如此,靖州还有不少蕴含对婚恋美好祝愿寓意的物产,也有很多独特的恋爱习俗,可谓交友联谊恋爱圣地啊。
不信?你看咯。
一、用物产当媒人
靖州是“中国杨梅之乡”,而靖州杨梅是“江南第一梅”,可不只是因为千年栽培史和曾是贡品,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象征和经济价值。
关键是,杨梅的“梅”和“媒”读音一样,好像天生就跟恋爱有关。
在靖州传说里,女娲用乳房化成杨梅救百姓,给它添上了母性和奉献的色彩;在年轻人的说法里,杨梅的酸甜多汁就像爱情的味道——“酸酸甜甜就是爱”。
不只是杨梅,靖州的典型物产——雕花蜜饯、茯苓、楠竹等等,也都被赋予了爱情的各种意义。
靖州雕花蜜饯又叫万花茶,是国家级非遗,起源于东周,在五代末年发展起来,以前可是靖州民间给朝廷的贡品。
说白了,就是在蜜饯上雕花,这不就跟爱情是在生活上雕花一个道理嘛!
而且,雕花蜜饯的图案有“喜鹊闻梅”“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金鱼嬉戏”“鸳鸯戏水”等等,全是对婚恋的美好祝福。
再看看茯苓。
靖州是“茯苓之乡”,茯苓代表着纯洁无瑕的爱、坚韧不拔的承诺、默默守护的陪伴和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不就是爱情该有的样子吗?
茯苓的谐音“福宁”(不少湖南人经常分不清N和L),也是寄托了婚姻长久安宁的期望。
靖州也是“中国楠竹之乡”,靖州及周边 100 公里范围内的竹林面积有 318 万亩,有着中国最好的楠竹资源。
杨梅酸酸甜甜,像极了初恋;蜜饯甜甜蜜蜜,好似热恋;茯苓寓意长长久久,就像婚姻的安宁;楠竹节节高,宛如家庭生活蒸蒸日上。
这简直就是爱情的完美写照啊!
二、用民俗当媒人
说到婚嫁文化,湖南的江永、江华、龙山等地十分典型。
可说到恋爱文化,靖州的“媒”,可谓深扎在民俗的土壤里。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靖州悠久的历史。
早在宋代崇宁二年(1103 年),诚州被改名“靖州”,成为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带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要塞。
到了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为了加强军事管理,在全国推行“卫所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各地设立军事据点。
“靖州卫”就是其中之一。
在卫所里,还实行一个特别的制度——“佥妻制度”。就是当兵的必须带着老婆去上任。
可见,在保卫卫所的背后,女人们默默付出了很多啊。
我们梳理靖州的恋爱民俗还可以发现,基本上体现了“男女平等”。
比如,在靖州岩脚侗寨的土地庙里,有个全国罕见的景象——土地公和土地婆同在一个庙里,土地婆婆霸气地搂着土地公公。
至于那些浪漫节日里,当城里的青年还在纠结“发多少红包”时,靖州人早把婚恋的仪式感融进物产基因里了。
比如“坐茶棚”,青年男女在茶棚里对歌传情,如果阿妹看上小伙,就会悄悄在茶碗底放片杨梅叶。
而“玩山会友”也很有意思,每月初八,青年们相约山林,歌词里的“藤缠树”“鱼恋水”,比现代的情话更直接热烈。
靖州这种独有的以女性为主导的恋爱文化,放到现在看都很超前——“自由恋爱”这事儿,在靖州可是实践了上千年。
当然,跟其他苗侗地区共有的赶歌会、踩芦笙等恋爱习俗,这些都对恋爱有帮助。侗寨举办的“拦门酒”“合拢宴”“摸鱼比赛”等活动,也成了女性表达情感和展示非遗的舞台。
三、用歌声当“媒人”
在湘黔边界的大山里,曾经住着一群把浪漫刻进骨子里的苗侗老乡。
作为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靖州的苗侗节庆几乎都和婚恋有关,成了天然的“爱情孵化场”。
每逢节庆,靖州苗族歌鼟都会隆重登场。
靖州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歌声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
巧的是,2006年5月20日,也就是“520”这一天,它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三月三”,靖州上演苗侗版“非诚勿扰”。
苗族小伙用芦笙吹奏心声,侗族姑娘用大歌回应情意,还把甜藤粑当作信物,互通心意,结成姻缘。
而侗寨的“四月八”,可是女性力量的盛大展示。
传说,杨文广在绥宁、靖州一带镇压蛮族叛乱时,遭人诬陷入狱,杨金花用南烛叶做黑饭藏刀救兄,四月初八里应外合脱险。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姑娘,这一天被定为“姑娘节”。
如今,这一天,大家能体验拦门酒、尝黑米饭、品油茶、抓鸭子、炸狮子等精彩活动。
锹里芦笙节的狂欢现场,堪称苗侗版“乐队的夏天”。苗族大哥的芦笙吹出摇滚的节奏,侗族大姐的红伞舞跳出女团的气场,古老乐器和现代节拍碰撞出全新的活力。
这些以歌会为媒的恋爱文化,核心是对“慢浪漫”的坚守。
在“快餐式恋爱” 流行的今天,这份“慢”的背后,是对情感本质的尊重——比起数据匹配的精准,更要相信歌声里的灵魂共鸣;比起物质条件的罗列,还得看重文化符号的精神契合。
当歌声在山林间响起,现代社会的焦虑被过滤掉,只剩下最纯粹的心动,在山水间久久回荡。
我想,这是520这一天,给年轻人最大的启示。
/本期作者/
邓魏
今日女报副总经理、副总编辑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