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点述评丨“内推实习”利益链掏空人才选拔的制度善意

2018-07-04 阅读数 283912

文/杨朝清

5万元进投行、4万元进咨询行业、2万元进互联网企业……又到暑假实习期,一条第三方平台出售内推实习机会的爆料,引起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媒体曝光后,“保证实习机会”的信息仍在一些平台推送,这很有可能是第三方平台与企业内部员工的私下交易,借助所谓的求职辅导渔利。

(7月3日《工人日报》)

“内推实习”在一些知名企业里很是流行。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内推实习”并没有原罪。内部员工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比较了解,清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也对被推荐对象知根知底;“内推实习”的初衷,在于利用内部员工的知己知彼,为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

然而,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人才招聘方式,在外部控制力与内部约束力同时下降的格局下,很可能异化为内部员工的自说自话,沦为一种可以被用来寻租的权力,甚至将达不到公司要求的实习生推荐到公司里来。

美国社会学家格格兰诺维特在分析就业现象时,提出了“强关系”和“弱关系”两个概念。所谓强关系,是指和联系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弱关系。“内推实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关系,同学、朋友、老乡、学弟学妹、亲属等熟人网络中的人们,都有机会通过“内推实习”进入理想的公司实习。

“内推实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交易,根源于资源的稀缺属性。不同的企业在市场中拥有不同的生存生态,在等级化的意义金字塔中占据不同的位置;那些人人都想去的知名企业,实习岗位自然是供不应求的“香饽饽”。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人宁可“花钱买名额”,于是,实习机会的争夺不是实力的比拼,而是资本的较量。这不仅损伤了企业的权益,也破坏了机会公平。当实习也沦为某种意义上的“拼爹”,自然会损伤市场的生机与活力。

避免“内推实习”上演“变形记”,关键在于企业要完善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内部员工推荐的实习生究竟怎么样,在职场很容易检验出来。只有既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约束与激励,也加强市场监管,双管齐下,才能避免“内推实习”沦为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易。

  娇点述评 一家之言 实习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