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丨“女教师卖土特产” 对轻微失范行为要有容错机制

2018-12-19 阅读数 295408

文/杨朝清

浙江杭州市临安区一所民办学校,有一位刚入职的新手老师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近日,这位班主任出于好心,帮着老家千岛湖的一些亲戚朋友吆喝土特产,并群发短信向班里的家长推销。

(12月18日《钱江晚报》)

不论是“班主任找家长借钱”,还是“幼师卖童装”,抑或“女教师卖土特产”,少数教师公私混淆的角色越位,不可避免会遭遇批评质疑。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高涨的今天,教师的角色扮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当老师的言行出格,当老师的所作所为背离了老百姓的期待,难免要接受规训与惩罚。

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关系;然而,在一个注重利益变现的时代里,家长也成为一些教师眼中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本。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的教师,热衷利用家长们的能量。当教师变得功利与算计,教育就可能变得势利。

面对少数老师的失范行为,一些家长即使心有不满,却依然选择了配合与合作,为何?教育竞争不仅是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老师之间的比拼;在许多家长看来,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用心、用劲、下功夫,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为了迎合和讨好老师,一些家长即使对老师的“越轨”行为并不认同,却不得不和老师们产生利益关系。

“女教师卖土特产”作为一种轻微的失范行为,显然需要纠偏。可是,对于这样的老师,我们不能简单、生硬地给他们贴上一个“坏老师”的标签,对他们进行污名化,而是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容错的机制,打捞他们“沉没的声音”。对于犯错的老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对症下药”,帮助他们重塑和更新价值观念,帮助他们重回正轨。

出身农家、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工作的这位老师,既享受了社会流动带来的机遇,也承受了社会流动带来的无奈与痛苦——为了养家,她和稚嫩的孩子分隔两地;“居大不易”,对于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农家子弟而言,城市融入并不容易。为了帮助老家的亲朋,也为了“挣一笔”,这位老师轻率而糊涂地选择了向家长推销土特产。

“当教师的,得守得住清贫”,这所学校校长的话语,道出了一些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只不过,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消费社会,教师们也同样渴望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一方面,教师要有职业荣誉感,多一些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薄名利的坚守;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只有读懂“女教师卖土特产”的利益诉求,改善老师的生存生态,给失范行为提供容错空间,才是一种成熟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