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大飞,是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的护士。我从19岁开始,已经在大山里为麻风病人服务了29年,共照顾了10000多名麻风病人。对我来说,这几十年真的值得:能够为病人带来亲人般的温暖,值了;能够改变病人的命运,值了;能够奉献自己的力量,也值了——常怀奉献之心,是我不悔的选择。”
——刘大飞
编者按
这是一个温情脉脉但却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曾几何时,麻风病人因为四肢畸残或面目可憎,再加上具有传染性,所以让人谈“麻”色变,以至于他们被隔离在一座山上……而一名护士用29年的年华,精心照护着他们——从山上到山下,从“麻风楼”里到“麻风楼”外……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已经延续了29年。
这名护士叫刘大飞,关于她的故事,一定让你泪流满面。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她称自己“麻二代”
益阳安化县大福镇九瑶村,这是一个离安化县城有60多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它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村后有座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叫天罩平山。
这座山如今风景秀丽,但在很多年前,附近的人们一提到这座山,都会露出惊恐的表情——因为就在这座山的山顶上生活着一群被隔离的麻风病人。
麻风病在中国已流行两千多年,是人类最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
在过去,麻风病人因为四肢畸残或面目可憎,隔离病人是千百年的通行做法,也是社会集体提防的毒瘤。不少人从小就被大人教导“要离那些麻子远一点”。
刘大飞的父亲曾是山上麻风病区的医生。她很小的时候就跟在他身后看着他给病人治疗,人手不够时,还能帮点小忙。从小,父亲就告诉她,麻风病确实具有传染性,但这只是在发病初期。所以,从小刘大飞就不怕麻风病人。
1986年,按照国家的统一政策部署,天罩平山上的麻风病人和医护人员统一搬迁到了如今的大福镇九瑶村,也就是现在的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
1990年,刘大飞19岁,从益阳卫校毕业后,面临择业的选择。
刘大飞说,说实话,她那时渴望外面的世界,也有很多机会飞向外面的世界。可大福皮肤病防治所因条件简陋艰苦,又是护理麻风病人,整个所里没有一个女护士。这时,刘大飞父亲对刘大飞说,你来这里当护士吧
于是,刘大飞就成了防治所里的第一个女护士。所以,刘大飞常常开玩笑说,她是一个“麻二代”。
别人眼里的“怪物”,是她眼里的亲人
为什么要留在这个偏僻孤寂的山村护理这群麻风病人?
按照刘大飞的说法,也许,就是从小埋在心底的那份怜悯吧。
刘大飞太了解这群被麻风禁锢住命运的人的痛苦了。防治所里现在还长期生活着20多名住院的麻风病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45岁。他们有的从十来岁患病起就住在这里,大部分终身未婚、孑然一生,而且痛苦伴随始终。
麻风病人多数身上容易发生溃疡,严重的更不堪入目、恶臭难闻,如果没有专业细致的医疗护理,他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从清创、消毒到上药,一个病人的护理流程就要两个多小时,年纪轻轻的刘大飞不久就患上了腰盘突出的老年病,虽然每天腰酸背痛,但一看到他们疼痛减轻后的笑容又很开心。
患者老方,45年前就住进了麻风村。2005年,因麻风溃疡诱发皮肤癌变,老方双脚溃烂严重,恶臭难闻,医院都拒绝为他做手术。
很多人都以为他熬不过这一关,刘大飞没有放弃他,帮他护理伤口,清洗衣服,熬粥煲汤,调养身体,又为他联系了国家麻风康复医疗手术队的专家,为他做了截肢手术,安装了假肢。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老方依然健康地活着,看着他能时不时地为麻风村的病友们说一段书,讲一个笑话,刘大飞由衷地为他高兴。
比起身上的疼痛,其实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
2013年年底,刘大飞们所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女病人。她叫胡令君,当年53岁,面部毁容特别厉害,周围人都叫她‘怪物’”。丈夫抛弃了她,儿子进了监狱。
胡令君一心求死,不吃不喝,不跟任何人说话。
2015年年初,她病情恶化,被送到医院抢救了三次。医院的血不够用了,刘大飞和所里的医护人员就轮着给她献血,抢救过来后,她多次喃喃自语说:“你们为什么不让刘大飞死了算了?”
刘大飞用勺子一勺勺给她喂饭,一直陪着她、宽慰她:“活着才有希望。”
从死神手里将她夺回后,刘大飞又陪她散步、给她梳头发、带她玩耍……经过长达一年的心理疏导工作,她才慢慢接受了刘大飞的善意。
如今,她在防治所里洗菜搞卫生,特别利索。
曾离开过,但7个月后又回来了
除了要帮麻风病人们一点点摆脱心灵的阴影,更需要的是还要打破人们对麻风病人偏见的藩篱。
很多年来,刘大飞身体力行,自己的家一直在防治所里面;只要一有空,刘大飞就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到村里进行麻风病可防可治的科普讲座;她还特意牵着麻风病人的手在马路上散步,并且同他们一桌吃饭;她带他们去外面旅游,当司机不肯他们上车的时候,她又据理力争……
而在所里,刘大飞也一直乐于帮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病人们有自己种菜养鸡的愿望,刘大飞就发动病人和医护人员,从农技站买来蔬菜种子、从养鸡场买来仔鸡,逐步开辟了菜地、果园、鱼塘,盖起了猪圈、鸡舍……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病人都承包一个生产项目,进行互助生产。
如今,刘大飞们这个院子里麻风病人们的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刘大飞说,如果说年少时是因为怜悯他们,可如今是割舍不了的情。
这里有很多病人差不多是看着刘大飞长大的,后来她又在这里工作了29年。他们朝夕相处,他们把刘大飞当家人,刘大飞照顾着他们老去。
曾经,刘大飞也有过多次机会离开这里。2011年,丈夫调往安化教书后,刘大飞也被调到了安化县疾控中心。
可离开山村,离开这些朝夕相处的病人,虽然工作条件好了,但刘大飞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牵挂。
很多时候,刘大飞总是莫名地想起他们——下雨的时候,刘大飞想着60多岁的方云初的被子薄了,新被子是不是置办上了呢;出门的时候,刘大飞想到70多的何春娥喜欢吃甜的,刘大飞要不要给她带包糖。过年的时候,刘大飞想着大年三十,那些没被亲人接回家的病人,有没有人陪他们过年呢?
刘大飞想着他们,他们也想着刘大飞,时不时给刘大飞打电话说。有的说:“大飞,好久没看到你了,是不是生病了?”有的说:“大飞,明天刘大飞来找你。”很多次挂了电话,刘大飞都久久不能释怀。
时间越长,这份牵挂越深。
7个月后,刘大飞实在忍不住了,刘大飞又申请调回来了。
回来那天,乡亲们“奔走相告”,刘大飞回到家里,哭得稀里哗啦。
后来,丈夫为了支持刘大飞,2013年他也选择调回了镇上的职业中专当老师。
29年的时光,她不悔
29年的时光,这个小山村、这座小小的皮肤病防治所承载了刘大飞的青春和理想,有人曾问刘大飞值吗?
刘大飞说,说实话,年轻的时候,也曾这样问过自己。
可是现在刘大飞可以坚定地说,值!
防治所里有的病人从十几岁患病起就被隔离在山上,几十年的日子流水般逝去,他们老无所依,在最后的时刻,刘大飞像亲人一样守候在他们身边的人。“当我握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安详离世的时候,我觉得值了。”
刘大飞说,20多年里来,当看到村民们从原来谈“麻”色变,把皮肤防治所当成“禁地”,到如今,村里的老百姓开始主动和麻风病患者接触,甚至,村里还有人和麻风病患者结婚,并育有健康的儿女了。千百年来被社会隔离的麻风病人们的命运,被改写了,她觉得值了。
今年1月27日是第66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2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而我作为一名站在防治麻风病最前沿的普通护士,她能为麻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值了……”
刘大飞说,今年她48岁,也许余生都在这里,离不开了,但她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