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田金珍,是湘西州花垣县吉卫镇夜郎坪村支部书记。很多朋友知道我、了解我的故事,是因为一段《千里寻母记》的视频。从农民导演到村支部书记,我今天想分享的,是我带领种水稻、推苗绣,就业创业两手抓的‘致富之心’。”
——田金珍
编着按
2002年,田金珍卖了两头猪,租了一辆拖拉机,拉上自己女儿和几个村民,拍了《千里寻母记》。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通过网络看了《千里寻母记》后,体会到自己的儿女作为留守儿童的痛苦,便马上买了车票回了家。
《千里寻母记》被媒体报道之后,田金珍说,她这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农村妇女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关注,一下子成了“名人”。
2013年,田金珍当选为夜郎坪村的支部书记。尽管大家还是叫她“田嫂”,但田金珍说,从那天起,她就感觉到村里的担子都落在肩头。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供图:受访者
寻找致富好路子
当上村支书的那一天,田金珍就给老公“下命令”,“我说我要带领村民致富,你是农校毕业的,必须帮着我,一起发挥带头作用”。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湘西花垣十八洞村,他在这里提出了“精准扶贫”,他说,要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总书记的话,让田金珍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大伙儿选我当这个支部书记,不就是要帮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吗?”
于是,田金珍东拼西凑了20多万元,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包括桑叶基地、养猪场、养鸡场、鱼塘、酒厂、蚕房等。园里接纳了20多名返乡农民工长期务工,还带动周边乡镇的120多名返乡农民就地创业,种桑面积达3000多亩。
田金珍明白,要想脱贫致富,一定要因地制宜、特色经营。夜郎坪村有一种崇山贡米,煮成饭又香又软,特别好吃。田金珍咨询过很多专家,都觉得这种贡米适合在夜郎坪村产业化。
村支书卖米记
说干就干,田金珍带领大伙儿成立了“传统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了,要流转土地、买收割机,这些都需要钱。凑来凑去,钱实在凑不齐。没办法,田金珍把自家的房子抵押出去,还贷了30万元款投到合作社里。
“为这个贷款的事,我老公跟我大吵一架。他对我在村里的所有工作都是非常支持的,唯独这个事,他很生气,几天都没理我。”田金珍说,也是不巧,那一年湘西发生特大旱灾,村里98%的稻田干旱,土地开裂严重。到了四五月份,稻田里还没有水,只能抽水灌田,可附近的几条小溪水根本不够抽,抽地下水却没有柴油机、水泵和水管。没办法,田金珍又跑到县水利局、农机局求援,水泵、水管、机器借回来,她又发动村民成立了15个生产自救互助队,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在田里搞,搞了半个多月,救下了1800多亩稻田,秧苗可以顺利地插下去了。
为了把稻米种得跟以前的“贡米”一样好吃,田金珍带着大家用老祖宗留下的水稻品种,用的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原生态种植方式。等收谷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的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成本很高。结果那一年的谷价只有1.5元一斤,如果用这个价格卖出去,就等于把金子当成破铜烂铁卖”。
想了几个晚上后,田金珍告诉大家:“既然谷价低,那我们就自己去县城卖!”大家在县城找了摊位,田金珍当起了老板娘,打地铺睡在摊位上卖米。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水稻产业才慢慢做起来。“现在,我们全村有500多亩传统生态优质稻,总产量有30多万斤。以前我们的米最多只能卖到205元一斤看,但现在可以卖到5元一斤,土地里产出的价值直接翻倍。而且,我们还在田里养稻花鱼,一亩田能养50多斤鱼,这种鱼可以卖到30元一斤。”田金珍如数家珍。
为乡村“当好家”
夜郎坪村代代相传的苗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田金珍全家又筹集资金,创建“东顺苗绣研发有限公司”,吸引周边乡镇贫困返乡妇女加入苗绣协会,按照技术培训、精工细织、技术监督、组织验收、市场销售的规范程序提升苗绣品质,“我还给从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儿子定了一项任务,哪怕不拿报酬,也要把苗绣推销出去”。
为拓宽销路,田金珍带上一大包苗绣,到许多地方去推销。如今,夜郎坪村的苗绣已经在花垣、凤凰、义乌等地建立了几十个销售窗口,使200多名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
2019年1月,夜郎坪村正式脱贫摘帽了。
田金珍说,作为一名村支书,她不仅仅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还要让大家感觉幸福美满。“我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我没什么文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既然大家相信我,希望我为村里当家,哪怕再苦再难,自己吃点亏,我都要当好这个家!”田金珍说,这些年,其实她做得还不够好,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却给了她很多荣誉,比如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全国劳动模范……
在荣誉面前,田金珍更加不敢懈怠。评上劳模之后,每年国家都给田金珍发3万元的劳模补贴,但是家人从来都没有见田金珍拿回来过。原来,这笔钱基本上都被田金珍用来补贴给村里,为村民办事了。
田金珍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原来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留守儿童,“但如今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家乡,做起了产业,留守儿童越来越少”。
当年田金珍关注照顾的那些村里的留守儿童现在都长大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又主动回到村子里,一门心思来帮助“田嫂”,为夜郎坪村的发展出力,“像村长龙国银,村妇联执委龙小洁,都是我当年带过的‘留守儿童’”。
“只要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只要年轻人能够回来,我们的乡村就一定可以振兴!”田金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