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兴农人丨禁捕两周年:女渔民退出“江湖”后

2023-01-06 阅读数 29815

编者按: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湖湘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他们逐梦乡村,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今日女报/凤网特策划推出“新农人 兴农人”系列报道,关注新农人中那些优秀女性,看她们如何用聪明才智,在广阔的沃土之上谱写精彩人生。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陈雪炎

2023年元旦,对上岸渔民李莉华来说,又是一年幸福的开始。

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湖南对“一江一湖四水”(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干流)等重点水域实施全面禁捕。

作为第一批上岸的渔民,李莉华这两年来退出了“江湖”,却又从未远离心中的“江湖”,她“上岸”创业,“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

而越来越多的上岸渔民像她一样,或创业,或就业,从以前的“夜月叩船归”“出没风波里”,到如今“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壶浊酒喜相逢”,生活依然过得风生水起。

一餐渔家宴把日子烧红火

2023年元旦,在洞庭之南、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沅江市一小区,上岸渔民李莉华起了个早,在家里摆好烤火桌,烧起一壶茶,再抓上一把瓜子花生,等待昔日岛上好友的到来。

这是她和姐妹们约定的新年第一场聚会,也是她们心中当下最好的生活。

“祝愿新的一年,我们岛上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2023年1月3日,李莉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这是她们“上岸”之后一起过的第二个新年。

58岁的李莉华原是沅江市琼湖街道莲花岛上的渔民,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公布之后,作为南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决定将莲花岛村、澎湖村、管竹山村三个湖心岛村的渔民搬迁上岸定居,李莉华一家成为莲花岛村第一户带头签订搬迁协议的渔民。

回想起在莲花岛上做渔民的日子,李莉华感慨良多。

“1986年,我嫁到岛上的时候,那里很穷,没有一个完整的房子,差不多每天都是涨水,水冲到房子里面,让家里破烂不堪,我们经常要修房子,严重的时候还要搬家重建。”

江枫渔火、鲈鱼肥美……这些书本上如诗如画的场景在李莉华看来却饱含辛酸: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摸黑到河边收网,有时候收完鱼回家,天还不亮。即便如此辛苦,打鱼的收入也才刚够一家人过活,一年到头也难得有所积蓄。

“大概从1995年开始,湖里就没有多少鱼了。”亲眼目睹了洞庭湖鱼类资源由盛转衰的过程,李莉华心里清楚,要想为子孙后代留点“渔”地,为洞庭湖留下一片碧水蓝天,禁捕退捕是最好的办法。

“我丈夫世代生活在岛上,他十四岁就开始打鱼,我嫁过来之后,也跟着他做了半辈子渔民,要说不舍,肯定是有。”虽说故土难离,但李莉华一家一致认为“上岸”是件很好的事。

于是,禁渔政策一出,李莉华一家就毅然踏上了“上岸”之路。

“刚开始也害怕,不知道上岸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离开自出生以来就赖以生存的湖水和岛屿,李莉华也有过迷茫。

决定“上岸”之后,熟悉市内环境的儿子、儿媳妇打了头阵,率先到市区去寻找新的生计。很快他们发现,在城市里年轻人不愁找工作,可年近半百的父母却很难找到新的营生。

这时,沅江市里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生态鱼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李莉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几十年的渔民生涯里,鱼几乎是他们餐桌上顿顿都要见面的食材,尤其同村也是渔民出身的妹夫做得一手好鱼,他们便计划一起开个做鱼的餐馆。

一番商议过后,李莉华一家连同两个妹妹的家庭一拍即合,每家各拿出六万元,在沅江市沅江大道上合开了一家生态鱼馆。

image.png

“我丈夫负责买菜,妹夫做主厨,我和姐妹们一起负责搞卫生,我儿媳妇管收银,热闹得很哩!”李莉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鱼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过去的一年里,除去日常开销,每家都攒下了四五万元积蓄。

“政府给我们这些退捕渔民提供了很多帮助,就业政策、租房补贴等等,还有正在建设的渔民新村,让我们这些渔民在岸上有了新的家。”李莉华开心地说,“当时在岛上的朋友都上岸来了,有的开餐馆,有的卖鱼虾面,有的进厂打工。虽然大家租住在不同的地方,我们隔三差五就要聚一聚,几天不见就想啊。”

回想在岛上的日子,不用打鱼的冬天,大家就喜欢围坐在一起烤烤火,喝喝茶,再话几句家常,这样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却是李莉华心中生活最美的样子,这样的生活也被他们从岛上成功迁移上岸。

李莉华满眼幸福地说:“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

一家小菜店把家园照明亮

和李莉华一样上岸的渔民丁浪鹏则选择在沅江市里开了一家菜店。

2023年1月3日下午5点,是丁浪鹏一天工作结束之前的遇到最后一波客流高峰,她和丈夫一边忙着招呼自家菜店的生意,一边接受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采访。

“我们原先是沅江市琼湖街道莲花岛上的渔民。”丁浪鹏告诉记者,“上岸”之前的日子像是一场梦。

“1999年嫁到莲花岛上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渔民。那个时候,开船、撒网、收网样样都要学着做。”丁浪鹏回忆,“我至今记得我老公第一次教我开船的经历,我把船开得歪歪扭扭的,很久都靠不了岸。”

“那个时候很辛苦的,当天晚上十一点多出门,常常要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回来,一天要撒几十个网子。”丁浪鹏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有时遇到极端天气,别说打鱼了,就连自身安全都难有保障。

有一年中秋节,丁浪鹏和丈夫本打算早点收网回家过节,不料在返程时遇到了大风浪。“那次我们俩一人开了一条船,驶到湖中央突然来了一股大浪把我卷在里面。”两三丈高的浪花直接阻挡了丁浪鹏的视线,她拼着一股劲终于把船开到了湖边靠岸的地方,但过了半个多小时才缓过神来。

在风雨浪花中穿梭的日子,丁浪鹏过了二十多年,但随着打鱼的人越来越多,湖里的鱼却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直线下降,当政府逐步开始对捕鱼进行限制时,丁浪鹏心中明白,该“上岸”寻找新的生计了。

可是说到“上岸”又谈何容易?在水上漂泊了小半辈子的渔民大多没有怎么读过书,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手艺,没有田地,没有庄稼,上了岸,靠什么吃饭?这让丁浪鹏一家犯了难。

正在为吃饭发愁之际,丁浪鹏灵光一现:“人人都是要吃饭的,不管什么生意不好做,跟吃有关的买卖永远不怕关门。”她想,或许可以开一家菜店,不需要太多启动资金,而且菜是生活必需品,不怕没有销路。于是,丁浪鹏和弟弟一家每户拿出各自积蓄,凑了四五万元,在沅江市的一个小区里租了一个门面,小菜店就开起来了。

2022年8月,丁浪鹏又在隔壁小区租下了门店,新开了一家店,从原来只销售蔬菜、肉类,到现在增加到销售粮油、调料、活鱼以及厨房用品等。

image.png

小菜店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丁浪鹏一家的收入也越来越好。新店开业五个月以来,已经能够达到日均两三千元的营业额。

“我们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安逸了。”丁浪鹏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退捕上岸之后,政府每个月都会按人头发放200元的生活补贴,还承担了两年的租房费用,这给他们刚开始的转型过渡期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上岸之后,最大的变化是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在岛上的时候没有学校,孩子只能寄住在我娘家读书,现在搬到市里之后,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也能回到我们身边来了,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退捕渔民中,除了“上岸”自主创业的,还有不少人选择在家门口转产就业。

50岁的赵群芳,从小时记事起,就跟着父母上船打鱼。25岁嫁到沅江市琼湖街道万子湖村之后,丈夫一家也是世代渔民。“上岸”后,赵群芳在沅江市福利渔业用品有限公司找到了操作机器织渔网的工作,每月能拿三四千元工资。“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方便照顾孩子和家婆。”

而在岳阳市湘阴县,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引导下,素有“蛋糕女王”之称的女企业家黄佳丽,将企业整体搬迁至石塘镇白湖、许家台两个相邻的渔民村,投资3000万元打造了一个田园综合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流转当地渔(农)民田地100亩,引导当地渔(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土豆、红薯等公司产品原料,并高价收购,还吸纳当地上岸渔民就近上岗就业。目前,在石塘镇白湖、许家台两个渔民村,不少渔民实现了家门口转型就业,每天只需要工作八小时,人均月收入达5千元。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上岸渔民通过创业就业纷纷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编辑:唐天喜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