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孩子难考上好学校吗

2021-10-08 阅读数 48752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双减”政策之下,孩子的作业变少了,培训班也不方便上了,这让一些早已习惯了“鸡娃”的家长和习惯在高压下学习的孩子们一时不知所措。 那么,不让补课,孩子未来发展就遇到天花板了吗?考不上好大学,孩子的人生是不是就输了?可以说,“双减”政策给了家长们“躺平”的理由,但还没有“躺平”的勇气。

9月23日,今日女报微博特邀小学校长和亲子专家连麦访谈,就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解疑答惑。

微信图片_20211012100449.jpg

“双减”之后,家长们该如何应变

首先我想明确一点,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双减”。

“双减”在客观上是要求在减轻孩子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多关注孩子德育、智育、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双减”可以说是对家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做好“三多”。

第一是多陪伴,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特别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也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基础条件。与教育打交道20多年,我发现,在一个良好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必然不会变成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也必然不会成为学校里的“问题学生”。

第二是要多督促,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有不用提醒的自觉,家长也就没必要为没办法找到补习的地方烦恼,因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已经事半功倍了。所以,“双减”后,家长的重心一定要转到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同时,也不能忽视运动习惯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孩子们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而身心健康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体育锻炼一定要加强。

第三是多示范。家长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自己先要具备这样的习惯,有上行才能有下效。


“双减”之下,要怎么教养转型

“双减”政策之下,我觉得考验家庭教育的时机到了。平常家教家风优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肯定会更加如鱼得水,也不会让父母多操心。但一直在家长的高压下学习的孩子,环境的变化会让他感到不适应。

所以,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我建议,家长们这段时期一定要多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加强对孩子的动态诊断,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薄弱项、擅长项和优势项等,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成长之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必苛求孩子将来都要考上北大清华,找到孩子最适合的那条路,并鼓励他一直走下去,人尽其才就好,毕竟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双减”之下,作为学生家庭有一项应该增加,那便是书!希望每一个家庭建立一个“家庭图书馆”,阅读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孩子关注时事,参与社会服务。有条件的家庭双休日可以带着孩子到社区等地方当志愿者,增强孩子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孩子志愿服务精神。生命不止一种精彩,让孩子成为孩子,让教育自然发生。


“双减”之中,如何培养孩子“自推力”

我觉得“双减”政策给了父母们思考的时机。一窝蜂抢占名校学区房等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喊停了。那么,接下来,要好好想想,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在未来才有真正的竞争力?所以,我觉得,当务之急家长是要给自己孩子做一个评估。你的孩子究竟有没有学习天赋,还是有天赋但缺乏学习动力,或者在其他方面另有特长,先要弄清楚这些才能因材施教。

而且,我觉得不参加辅导班就不能提高学业成绩是一个伪命题,培养孩子的自觉心、专注心、意志心,简称“三心品质”,比上培训班更重要。自觉心决定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来源于动机;专注心与情绪状态高度相关,就是说孩子的情绪好,他的专注力才高;意志心来源于目标感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自觉心从哪里来?学习动力从哪里来?有很多方法,但从心理学角度说都跟一种体验有关,就是“成功体验”。为什么很多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因为游戏能轻易地就让人体验到成功的欢畅。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有“自推力”,给予他成就感很重要。

目前,我们仍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

每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也绝非考名校所能决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于更好的未来,那么在名校毕业后人生跌入低谷并从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而许多没有读名校的人,可能工作并不光鲜,收入也不高,但过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所以,家长们不要只焦虑眼前,要看到未来。把格局扩大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把培养孩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它包括了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创新与创造力、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等。家长的教育,如若能朝这个方向发展,孩子至少能成人,而且,我相信成才也不会太难。

编辑:王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