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想抓拍儿子害怕表情,不料娃出鬼屋第一句:里面的鬼还没你吓人……

2023-05-25 阅读数 49933

近日,安徽梁女士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视频,逗乐了网友。

原来,梁女士的儿子从公园的鬼屋玩好后出来,第一句话说的竟是:“妈妈,里面的鬼还没有你吓人。”

梁女士笑称,平日里确实对儿子比较严格,儿子还补充了一句,“鬼不打人没什么好怕的,妈妈会打人。”

儿子表情淡定,身后的孩子爸听儿子这么一描述,也是尴尬成了表情包→


不少被逗乐的网友也顺势调侃:用最温柔的语气,说着最欠打的话


调侃归调侃,视频中这般“胆大”的娃,毕竟还是少数,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胆特小。

“知乎”上有话题显示,7%的孩子存在过度恐惧;在“凤网辣妈联萌”社群中,也经常有家长提到自己家孩子时用到一字——“怕”,比如怕黑、怕高、怕生……

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其核心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这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共同发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

本期,今日女报/ 凤网“树洞·解惑”互动专栏,聚焦孩子的恐惧心理,从“不敢面对的事”这一视角入手,聊孩子“怕”的那些事。


怕高、怕黑、怕萌宠

孩子的“害怕”

不要只用“别怕”应对

解惑专家

刘  晓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长沙市妇联家庭教育协会骨干讲师)


 /11岁女孩天黑就“怕有鬼”\

11岁女孩小新内心有一件感觉很羞耻的事情——怕黑!只要天黑了,楼梯间没灯,她不敢上下楼;晚上在家上厕所,没开灯她不敢下床;半夜醒了,房间是黑的,她会吓得大哭叫妈妈;小新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各种奇怪的光影……最近,好朋友推荐她看一部悬疑动漫,没想到“怕有鬼”的想法让她一到晚上就紧张,甚至不敢入睡。爸爸妈妈多次劝解,让她尝试开灯睡、听音乐睡,或者抱安抚布偶,可她就是没办法从恐惧感里拉出来。

深度共情

  帮孩子完成“黑夜挑战”

怕黑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对10至14岁年龄段的孩子,因为理性的思维和大脑的分辨能力不够,导致这份形象记忆和情绪积极会表现更加明显,造成她只要一进入黑夜的同类刺激环境,情绪和形象记忆就会被激发,加剧她的恐惧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先停止在道理层面去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共情,接纳各种灾难性的想象,其次要看到孩子想要独立的意愿,肯定她有益的尝试。

接着,跟孩子一起复盘分析黑夜恐惧的心理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陪伴孩子对“黑夜”展开挑战:设立一个小目标,先从晚上独自待在房间开始,逐渐过渡到开灯睡、开房间门睡,陆续过渡到自己独立睡,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给予孩子及时肯定和欣赏,强化她完成挑战的成就感和掌控感,帮助孩子对于“黑夜”的感受和认识进入正向的循环。

 / 萌犬扑碎了

10岁男孩的“英勇”滤镜 \

10岁的圆圆天不怕地不怕,却有个天敌——狗。小区里一见到狗,远远地他就绕路;邻居养了一只小“腊肠”犬,每次电梯里遇到,他都会跳到爸妈身上不肯下来。前几日,圆圆去同学家玩,刚进门,同学家一条很小的卷毛狗就欢脱地跳出来,吓得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件事在班上传开后,同学们编者顺口溜取笑他。圆圆怕狗是从小学时去乡下看到一条中华田园犬开始。当时他觉得小狗好玩,扔石头逗狗,结果小狗被激怒追着他跑,最后咬伤了他的腿。从此,只要看见狗,他就吓得大气不敢出。

借助想象力为孩子脱敏

现在正是孩子在同学交往的发展中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他怕狗被同学取笑他,让他的自尊和群体认同感受挫,家长可以采用想象脱敏+系统脱敏法,帮助圆圆挑战对狗狗的恐惧。

第一步,引导圆圆回忆当时被追赶和咬的情景和痛苦紧张记忆,当他感觉紧张的时候,就深呼吸,放松后继续回忆,通过反复不断疏通圆圆在这件事情里的恐惧情绪;

第二步,让圆圆事先想好一幅他很喜欢的美好场景,引导他回忆那段恐怖经历感觉紧张时就转换想象美好场景,重复多次;

第三步,找小狗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让孩子了解狗的品种、生活习性和爱好等,然后带他去宠物店,从观察逐渐过渡到给狗狗喂食、遛狗等接触性行动。

这里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重复多次,及时肯定欣赏孩子的努力、勇敢、坚持;二是等到孩子挑战成功后,再带孩子去一趟同学家玩耍,让孩子跟狗狗互动,破解同学对他的取笑。


 / 超炫滑梯吓哭4岁宝宝\

可乐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妈妈总觉得可乐胆小怕事。上周,小区引进了一家游乐场,里面有个炫酷的网洞滑梯很受欢迎,很多孩子喜欢去爬上爬下。

没想到,妈妈把可乐放在滑梯口,他就嚎啕大哭,直喊“要下去!”把旁人都吓住了。

其实,不只对滑滑梯,平时要走路跨越有一定高度的水沟或者攀爬类项目,可乐都不敢体验。爸爸妈妈很担心,孩子这么胆小,以后在外面岂不是很容易被人欺负?

适应“难养型”孩子的

节奏和情绪

“胆小”的可乐”属于“难养型”孩子,这类孩子随着长大、能力增强,会表现得比较谨慎,做事情考虑周全,因此看上去会比别人“慢半拍”。但这并不是我们以为的“胆小怕事”。

从心理层面分析,怕高和怕生有本能反应和后天形成的不同成因,家长不要只用“别怕”简单地应对。

对于这类“难养型”孩子,我们要接纳他们的适应节奏和情绪,用合适的方式形成正强化。父母可以陪他一起去观察、考量,跟他寻找一些他自己可以确保安全的因素和方式,并且持续鼓励和支持,在他做到的时候,给予鼓掌喝彩和欣赏。

特别对于他排斥的、有一定高度的项目,可以先陪他在周边观察,等到他不排斥,慢慢去触摸后,让他看着你安全的完成一次。在取得他的同意前提下陪他全程体验一轮,成功后再重复几次,强化这个过程,他就可以真正接受和适应了。


编辑:鸢尾蝶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