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同款秋游!4H车程直达,带娃在皖南探古村、赏秋景……复刻明星亲子快乐

2025-10-31 阅读数 15528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周舟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孩子们在古村巷弄奔跑的身影吗?秋意渐浓时,皖南的古村落便成了打翻的调色盘——黛瓦白墙映着金黄稻田,枫叶红透马头墙。

跟着哆来咪一起,从长沙出发,高铁4小时带娃走进黄山脚下的古村。既能追随《爸爸去哪儿》的足迹打卡不一样的秋日盛景,又能在徽派经典建筑的一砖一瓦中感受向上家风,更能在摇曳鱼灯里收获难忘的亲子时光。

image.png

解锁四座古村的秋日限定

皖南这四座古村,虽同处黟县,却各有韵味,秋景更是各有千秋。宏村看“水墨丹青里的水乡秋”

作为“画里乡村”,宏村的秋绕不开水。南湖上的画桥连接着两岸的金黄,荷叶虽已渐残,却与岸边的红枫、乌桕构成独特的层次感。

月沼如一面半圆镜,将白墙黛瓦和蓝天白云悉数纳入怀中,孩子蹲在池边看红鱼嬉戏,家长随手一拍就是一幅亲子水墨画。

“这里的水太灵动了,孩子追着光影跑,在小巷里穿来穿去捉迷藏。” 来自长沙的宝妈李女士笑着说,带娃走在青石板路上,脚下的苔藓带着湿润的秋意,仿佛走进了综艺里的场景。

西递看“牌坊古巷中的人文秋”。

如果说宏村美在水,西递则美在“礼”。

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在秋阳下更显庄重,牌坊上的砖雕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辨,秋风吹过牌坊下的古柏,落叶簌簌作响。季节限定的玉米巨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秋日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

与宏村的灵动不同,西递的巷弄更显规整,高墙深院间藏着无数秋景彩蛋——墙角伸出的红柿、院墙上攀爬的红叶、门楣上褪色的楹联,都在诉说着古村的岁月。

最特别的是村子外的“晒秋”,村民们屋边晾晒玉米、辣椒、稻谷,色彩斑斓,与古村的灰白相映成趣。

image.png

卢村看“木雕楼旁的田园秋”。

卢村的秋,多了几分烟火气。这里以精美的木雕楼闻名,但秋日的稻田更让人沉醉。从村口望去,层层叠叠的稻田铺向远山,金黄一片,风吹过便掀起稻浪,带着谷物的清香。

木雕楼的窗棂框住了这幅田园画卷,孩子可以在稻田边的田埂上奔跑,采摘路边的野菊,家长则能在古宅里欣赏“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精妙——牛腿、雀替上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秋光的映照下更显细腻。

呈坎看“八卦村里的秘境秋”。

呈坎的秋藏在纵横交错的巷弄里,这座按八卦布局的古村,“十街九里十八巷” 如迷宫般有趣。

秋日的呈坎少了喧嚣,青石板路被落叶覆盖,踩上去沙沙作响。明代高耸的合字型建筑与清代马头墙在湛蓝的天空下投下漂亮的轮廓。

村中的溪水穿巷而过,肥美的大白鹅穿行在残荷之中,倒影如梦似幻。

image.png

古村里的家风传承课

皖南古村的美,不仅在风景,更在藏于一砖一瓦中的家风家教。这些古村多为同姓聚居,家族传承下来的家训、家规,刻在楹联上、藏在祠堂里、融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最生动的亲子教育课堂。

行走西递村落里,辨认对联成了小朋友们独特的游玩方式。

在这里,几乎每座古宅的门楣上都有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副楹联道尽了古徽州人对积善和读书的重视。

除此之外,“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这些历经百年的文字,如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在“敬爱堂”,导游正给一群亲子家庭讲解胡氏家族的家训:“西递胡氏重视教育,‘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所以这里出了很多文人墨客。”

在瑞玉庭,一位小朋友指着“快”字歪头问:“妈妈,这个字是不是刻错了?”这便是有名的改字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对联上“快”少一竖,“辛”多一横 ,告诫后人多劳多得,吃亏是福。

image.png

听完讲解,他突然拍手:“我懂了!就像我每天练半小时字,虽然辛苦,但字写好看了就很快乐;上次我把橡皮借给同学,他后来也帮我捡了笔,这就是‘吃亏得便宜’吧!”

“平时在家说多少大道理,不如带他来这里,亲眼看看这些刻在门上的家训,感受古人对品德、学习的重视,这种沉浸式教育比书本有效多了。”妈妈刘女士笑着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宏村的汪氏祠堂里,挂在“巾帼丈夫”牌匾下的一名女性画像。她叫胡重。宏村著名景点、电视上出镜率超高的“月沼”就是出自她手。

胡重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位女性水利设计师,明永乐年间,她的丈夫在外任官,她就带领着全族修建水系,请了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大师,首创了“仿生学聚落”理念,设计了“活水循环系统”,从此宏村“家家门口有清渠”,解决了宏村常年缺水、火灾频发的问题。

她还制定了《水圳公约》,规定村民要轮流清淤、分段维护,600多年后的今天,这套水系仍在使用,是非常先进的“古代自来水工程”。

“在一个女性居于深闺,以守贞为己任的年代,胡重代替丈夫实行族群日常政务的决策和判决,更主持宏村的水利工程,面临的不仅是族内的压力,更有世俗的压力。但她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的聪慧顶住了压力,以自身的堪舆水平和人格魅力镇服了族人。”游客陈女士感叹道,“我也跟女儿说,女性拥有难以想象的力量,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努力做出一番成绩。”

“我们带孩子来这里,不仅是看风景,更是想让他感受这种‘家国情怀’。” 游客周先生说。

在实地感受了几个村落的家族奋斗史后,孩子认真地提问:“爸爸,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这让他很有感触:“家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故事、具体的行为,古村给了孩子一个直观感受的机会。”

image.png

鱼灯摇曳醉秋夜,沉浸式民俗狂欢 

秋日的皖南古村,白天是山水画卷,夜晚则是鱼灯的海洋。黟县的鱼灯民俗历史悠久,每到秋收时节,村民们便会扎起鱼灯,举行巡游活动,祈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带娃看一场鱼灯巡游,感受非遗民俗的魅力,绝对是亲子游中最难忘的体验。呈坎的鱼灯已成为了常态化表演,夜幕降临,永兴湖边便热闹起来。红灯笼一亮,音乐声起,村民与游客们举着各式各样的鱼灯,从晒秋广场里走来,跨过平安坎,沿湖开始巡游。

灯身用竹篾扎成,糊上彩纸,里面点着 LED 灯,随着脚步摇曳,仿佛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鱼儿在夜色中游动。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敲着锣鼓,吹着唢呐,气氛热烈。中途,在古色古香的石桥上,还会有村民表演舞鱼灯,与夜幕中的烟花互相辉映。

image.png

“太热闹了!孩子一直追着鱼灯跑,还跟着锣鼓声拍手跺脚,眼睛都看直了。” 游客吴女士说,女儿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鱼灯,还主动和举灯的村民打招呼,村民们笑着把鱼灯凑到孩子面前,让她摸一摸,“这种互动特别温暖。”

她说,女儿平时比较内向,这次竟然主动加入到小朋友的队伍中,跟着鱼灯一起跑,“民俗活动能让孩子变得开朗,也能让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有意义。”皖南的秋,是藏在古村里的诗,是刻在家训里的暖,是摇在鱼灯里的梦。

从长沙出发,带着孩子走进这四座古村,看秋景、学家风、赏鱼灯,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感受传统文化,又能在亲子互动中增进感情。


全媒体编辑:赵周舟

凤网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