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澧,来这澧!“穿越”六千年,解锁湘北古城的遛娃新姿势

2025-09-28 阅读数 19481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王静

秋意渐浓,湖南常德澧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节。9月25日至26日,“爱这澧,来这澧”2025澧县品牌形象宣传暨湖南区县品牌形象网络传播专项策划在常德澧县启动,记者随团探访这座湘北小城,感受这“澧”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阳光如泼釉的蜜糖缓缓流淌在城头山六千年的夯土城墙间;中华最早的城池傩戏的鼓点在山间回响;溪水畔的美术馆里,老木雕正与孩童的欢笑声轻轻应和……  

wechat_2025-09-28_133235_993.png

溪上美术馆。

这“澧”有故事

探寻古老文明与艺术的魅力

城头山遗址公园的稻浪,是秋天写给大地的情书。

IMG_20250926_102911.jpg

城头山遗址博物馆内展品。

IMG_20250926_113100.jpg

城头山景区内展示的墓葬遗迹。

站在复原的古城墙上,有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凝视那些碳化的稻谷,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6300年前,祖先就是在这里种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片人工水稻。作为澧县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代表,城头山遗址被誉为“中华城祖·世界稻源”。

“在这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走进城头山遗址博物馆,通过AR技术重现的史前场景中,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辉煌。”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亲子家庭不仅可以漫步在城墙遗址上触摸千年夯土,参与古城稻源农耕研学项目,亲手体验稻种脱粒、编织稻草工艺品等劳动实践课程,还可以奔赴稻城乐园,在金秋稻田彩绘节里创作大地艺术,在七彩油菜花田间追逐嬉戏。这方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土地,正通过精心设计的研学教育课程和沉浸式文化体验,为孩子们书写跨越六千年的生动历史课,让血脉里的农耕记忆在亲子互动中焕发新生。

wechat_2025-09-28_132302_582.png

IMG_6718.JPG

来自新疆的朋友正在葡萄园中欣赏、品尝阳光玫瑰。

车行5分钟,城头山葡萄园的香气已扑面而来。澧县是“阳光玫瑰第一县”,这里的葡萄甜得毫无保留,双手托起一串翡翠般的果实,阳光透过果皮,映出蜜糖色的光晕。刚一下车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挎起竹篮钻进藤架摘起了葡萄,嬉笑声瞬间灌满了整个葡萄园。

IMG_6432_副本.jpg

溪上美术馆。

IMG_20250925_184114.jpg

溪上美术馆木雕展厅内。

在澧县的溪水青山之间,还藏着一座网红打卡地溪上美术馆。穿过油菜花田间的石子小径,踏入美术馆的那一刻,时光仿佛被按下暂停键。这里没有森严的展览柜,青砖瓦黛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雕花窗棂斜倚墙角,陶坛竹编闲卧檐下,每一件旧物都像被岁月打磨过的“教具”。这里收藏了数量惊人的中国古代精品傩面具、明代水陆画,以及神轿、等传统生活仪式器物,还有湖湘及周边地区的木雕板、竹编、陶瓷器等,与青山对望,俨然一座“民间艺术的大观园”。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闯入奇幻的“傩面”迷宫,欣赏充满故事的木雕,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静谧的氛围,也让家长们能在此享受湖南版的“有风的小院”。

IMG_20250925_184422.jpg

溪上美术馆馆长雷鸣向记者介绍木雕作品。

“人类自古就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我期待将来能在更多地方,营造出这样的诗意田园艺术空间。就如同我们入馆那扇木门两边的对联所写,‘灵化无穷已 馆宇非一山’,艺术的灵动变化永无止境,而艺术的殿堂也不应局限于一处。”雷鸣馆长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目光中透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许,在他身后,组织前来研学的学生们正低头练习湘绣,灯光将他们的身影温柔拉长,投在斑驳的墙上,宛如一幅正在徐徐铺展的年画。

wechat_2025-09-28_132653_349.png

澧县文庙。

移步澧县文庙,局头门、状元桥、大成殿及崇圣祠六进院落如展开的宫殿长卷。这里是湘西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州一级文庙,其高规格的建制和严谨的布局,承袭了中国宫殿建筑艺术,保留了大量中国早期古建印痕。在这里,亲子家庭不仅可以感受六进古建之美,欣赏精美的细节,而且还能一同寻找华阳王家那只自带表情包的网红“emo石狮”。


这“澧”有仙气

拥抱自然,探秘仙境

如果您和孩子热爱大自然,渴望一次与仙气缭绕的亲密接触,天供山森林公园的森系旅程,是家庭探险的绝佳选择。

IMG_20250925_153218.jpg

天供山森林公园仙女洞内景。

作为省级森林公园,天供山森林公园以其92%的森林覆盖率,成为一个天然的氧吧。在这里,您可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公园内的仙女洞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是一个天然溶洞,分为三层,洞内石笋林立,形态各异,如凝固的星河。传说董永和七仙女曾在此相会,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为洞穴增添了几分浪漫与奇幻色彩,孩子们一定会对此着迷。登上山顶,还可以参观千年天供寺,登高望远,欣赏壮丽的日出或日落,体验森系民宿的独特魅力。


这“澧”有回声

聆听古老的声音,感受非遗的魅力

澧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IMG_6610.JPG

澧水船工号子。

在澧县,古老艺术正焕发青春活力。澧水船工号子的舞台上,船工们用铿锵的“澧水rap”重现拉纤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船工们在湍急水流中坚毅、勇敢、勤劳的精神 ,充满力量的歌声,定能激发孩子们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6343b5cfb16bfc77f1f86fbe00e584ca@100Q_680w

澧县荆河剧院的年轻演员们演绎荆河戏《穆桂英打围》。

同样令人惊喜的是荆河戏的青春力量。走进澧县荆河剧院,一群平均年龄20岁的“00后”演员正演绎着400岁的戏曲。荆河戏是流传于湘、鄂两省交界地区的地方大剧种。它以浓郁的地方色彩、齐全的行当和精湛的唱、做、念、打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来这“澧”,您可以近距离感受“初学秦腔,终带楚调”的荆河戏表演,了解这个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澧县荆河剧院为培养新一代荆河戏传人所做的努力,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戏曲艺术的绝佳机会。该剧院党委书记王四龙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剧院从选拔储备、技艺锤炼、文化浸润到创新实践多维度发力,为荆河戏培养出新鲜血液。2020年起,我们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学员进行定向培养,还在中学招收小演员传承。培养时老中青三代口传心授,实现活态传承。政策上,与高校合作‘院团 + 高校’模式。2024年7月,这批平均年龄20岁的学员学成并开展实习,培养进入新阶段。”

wechat_2025-09-28_131800_927.png

民间艺人演奏荆河戏乐曲。

瞧,这座古城,六千年的文明从未沉睡,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力中,继续生长。这个秋天,不妨带着孩子来澧县,触摸历史的温度,品尝时间的甜度。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