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参军,73年后团聚!97岁抗战女兵的枕头下,藏着这张唯一的合影

2025-09-01 阅读数 3096

编者按: 

80年前的硝烟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奋斗的征程未有穷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湘女老兵回忆录”,以一件烽火岁月里的纪念品为主线,串起5位湘女老兵青春的故事——她,曾以一枚勋章铭刻寸血山河;她,曾以一张照片定格百战青春;她,曾以一首战歌鼓舞三湘士气;她,曾以洞庭波涛的怒声吓退敌寇;她,曾以一本相册见证盛世中国。

今日,当芙蓉再度开满湘江两岸,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湘女老兵回忆录”系列报道,献给所有把湘妹子的柔情与刚烈写进中国抗战史的她们。


16岁参军,73年后团聚!

97岁抗战女兵的枕头下,藏着这张唯一的合影

1.jpg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实习生 蒋世莹 谭咏欣

“欢迎刘慈珍奶奶,回到阔别73年的故乡!”一张拍摄于2017年的照片,定格了一个重逢的瞬间——这张照片是今年97岁的抗日老兵刘慈珍与妹妹刘蓉芳迄今唯一的同框合影,也是她日夜珍藏在枕头下的宝贝。

2.jpg

刘慈珍珍藏的与妹妹刘蓉芳以及湖南老兵之家湘潭团队的合影。

1944年,湘潭沦陷,16岁的刘慈珍被日军掳走;十余天后,国民革命军26军32师将她救出,自此她也穿上军装,在战地医院守护伤兵。

硝烟割裂了家园,却割不断血脉的牵念。2017年,在志愿者的奔走下,老人跨越千里,颤抖的双手终于抱住离散半个世纪的至亲。她的归途,是一段被战争改写的个人史,也是一代湘女在烽火中挣扎、守望、重聚的缩影。

8月28日,刘慈珍拿出这张珍藏的照片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回忆起抗战的峥嵘岁月。

照片背后,藏着一个与亲人失散的故事

日军进村的时候,刘慈珍只有16岁,母亲正带着她和姐妹们在家中吃酒席,本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场景,但刚吃完饭,村口就传来枪声,有人惊惶地高喊:“鬼子来了!”

因为年龄小,刘慈珍来不及跑出家门,慌忙躲上了阁楼的绊筒(注:木头制作的打谷用具)里,母亲和姐妹们藏在了厕所。侵略者的火把映在她的脸上,拉扯中,刘慈珍和几个同村的女孩被抓去。

十多天后,刘慈珍被国民革命军26军32师解救,安置在师部野战医院休养。这时,亲人们四处逃散,刘慈珍已经和他们失去了联系。

“当时,野战医院的领导看我无家可归,问我愿不愿意在医院帮忙。”于是,刘慈珍在伤愈后主动留在了部队,成了一名看护兵。

“卫生条件差,死的人多,伤兵也多。”刘慈珍面对的不仅是战场上下来血肉模糊的伤病,还要见证生死离别。没读过书的她努力学习护理知识,常会辅助医生给伤兵换药、擦伤口,同时为他们洗衣做饭,负责后勤工作。

一年时间里,刘慈珍随部队在湘潭,随后跟部队开拔到长沙福临铺、岳阳梅溪乡与日寇会战,直到抗战胜利。

有了自己的家,却忘不了战争伤痛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刘慈珍还记得那时的场景。“全城都在庆祝,大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1945年,刘慈珍离开部队。但下一步该往哪走呢?

之后,刘慈珍被一户人家收养,和梅溪乡滨湖村一个老实本分的对象结了婚,生活从此才安定下来。

在亲邻的印象里,刘慈珍是个安静但很好相处的人。侄女陈清桃告诉记者,刘慈珍喜欢和村里的邻居们坐在一起,听大家闲聊,平时遇到要好的亲朋也会主动招呼,最大的爱好是唱红歌。儿子陈向阳也记得,母亲和父亲虽然家庭条件不算特别好,但也勤勤恳恳务农,踏实地过着日子。

只是,家里人从没听刘慈珍提起过她来到滨湖村之前的事,也不知道她来自何处。直到2013年,一位寻找抗战老兵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来访。“志愿者们来过很多次,最开始母亲不太欢迎,后来才敞开心扉。”一次聊天中,刘慈珍无意中说起往事,一旁陪同的志愿者刚想追问,刘慈珍却欲言又止,眼中噙满泪水地说:“几十年前的事了,都过去了,忘记了。”

“历史的伤口一直都在,只是曾被避而不谈。”2013年,刘慈珍被确认为抗战老兵,4年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得到了消息,经过多处实地考察和走访,确认了刘慈珍为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3.jpg

送别来访的志愿者时,刘慈珍会敬礼。

有了自己的家,却忘不了战争伤痛

20世纪60年代,刘慈珍曾短暂与亲人恢复过联系。“那时是有村镇的干部来我们家,说在长沙找到了母亲的妹妹。”陈向阳向记者回忆,刘慈珍的小妹叫刘蓉芳,当时成了家,丈夫在长沙福临铺工作。那时,他随着父亲一起看望过小姨一家,“我父亲还杀了两百斤的猪,做成了腊肉送过去。”

从小妹一家那里,刘慈珍得到了亲人的消息。大姐曾生活在广东韶关,身体不是很好,过世得早,但她的后代也有在岳阳工作;大哥和一个姐姐都在湘潭,也过世了。一家人四散,即使相互牵挂,但随着小妹一家举家搬迁江西萍乡,遥远的距离让他们再次失去了联系,这一去,就是50余年。

“她一直不愿回老家,说在那里有痛苦的回忆,不再留恋。”陈向阳说,但家人是刘慈珍深埋在心底的眷恋。

2017年,在社会各界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刘慈珍回到了湘潭县茶恩寺镇,在外地务工的侄子侄女以及定居在江西萍乡的小妹刘蓉芳都赶了回来,与老人团聚。

“亲人们说,母亲的大姐与她失散以后一直惦记着这个妹妹,直到临死之前,都想要再见一面。 ”而面对多年未见的亲人,刘慈珍也是失声痛哭。

“当时,母亲和姨妈刚到火车站时留下了一张合影。”刘慈珍常会翻看这张合照,甚至现在提起妹妹时还会流泪,“也许因为这是她们年幼离散后第一次相聚。”2019年,刘慈珍又前往江西萍乡看望中风的妹妹,这也是她们最后一次相聚。一年后,刘蓉芳去世。

“好在现在通讯比以前方便很多,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姨妈舅舅们的后代联系,互相问问彼此的近况,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慰藉。”陈向阳说,也有很多志愿者和学生经常上门陪刘慈珍唱歌、聊天,尽管刘慈珍大部分时候不怎么说话,但她的衣柜上整齐贴着志愿者绘制的肖像,那些记录着伤痕的勋章被她用红布仔细包裹。

4.jpg

刘慈珍珍藏的纪念章。

当春风掠过村里的稻田,刘慈珍总会哼起红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调子。“要记不得了……”这是她对人说得最多的话,但历史正以赛跑的方式,从一个人的记忆变成代代人的传承。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