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湘女老兵的三枚勋章:每一枚,都是一部烽火家国史

2025-09-01 阅读数 4407

编者按: 

80年前的硝烟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奋斗的征程未有穷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湘女老兵回忆录”,以一件烽火岁月里的纪念品为主线,串起5位湘女老兵青春的故事——她,曾以一枚勋章铭刻寸血山河;她,曾以一张照片定格百战青春;她,曾以一首战歌鼓舞三湘士气;她,曾以洞庭波涛的怒声吓退敌寇;她,曾以一本相册见证盛世中国。

今日,当芙蓉再度开满湘江两岸,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湘女老兵回忆录”系列报道,献给所有把湘妹子的柔情与刚烈写进中国抗战史的她们。

 

时隔十年的回访

百岁湘女老兵以三枚纪念章绘就一部烽火史

1.jpg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杨青玉 龙奕菲 金盾

8月2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长沙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东湖服务站,百岁老兵许佩云正坐在轮椅上,于家门前惬意吹着风、听着音乐。见到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到来,她热情地打招呼,亲切的笑容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1.jpg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抗战老兵许佩云,并跟老人合影。

这是一次跨越十年的回访——2015年7月7日,今日女报/凤网推出“抗战女兵 传奇人生”系列报道,抢救性记录了17位抗战女兵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许佩云正是其中的一位。而十年过去,当年采访的17位老兵中已有14位辞世,1位因搬家失去联络。

2.png

2015年7月17日《今日女报》的报道。

相隔十年,再次见到许佩云时,她特意佩戴上3枚纪念勋章,这每一枚勋章背后都有一段忘不了的烽火岁月。

烽火初忆

首枚纪念章背后的青春战歌

在许佩云家中,三枚纪念章被精心珍藏。她将它们整齐地别在一件旧军装上,收在衣柜深处。每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她都会郑重地取出这些勋章,小心翼翼地擦拭,然后向儿孙们讲述背后的故事,最后还要与勋章合影留念。这一传统,她已经坚持了数十年。

2005年,80岁的许佩云收到了第一枚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那一刻,她的思绪回到了60年前的烽火岁月。

1945年1月,春寒料峭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20岁的许佩云剪短了长发,穿上略显宽大的军装,成为新四军淮南军区特务团的一名战士。团里女兵凤毛麟角,这个清秀姑娘的到来引起了不少关注。当被问及想做什么时,她只说“随便干什么都行”。因为她识字,被分配担任出纳工作,每月发放两毛钱津贴,女兵还有额外的五分钱卫生费。

“电视里打仗子弹嗖嗖地飞,根本不是那样!”许佩云后来常对子孙们说,“在根据地打仗的部队条件十分艰苦,每个战士只有三发子弹——两发杀敌,一发保命。”为了虚张声势,战士们常用高粱秆充作子弹塞满弹袋,既要迷惑敌人,也要给老百姓安全感。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盘踞在中国土地上的部分日军仍未放下武器,他们在乡下进行最后的疯狂扫荡,南京周边地区陷入一片混乱。

这时,许佩云所在的特务团接到命令:转移至南京外围开展游击作战,继续清剿日军残部。

在南京外围的游击作战中,一次夜间战斗让许佩云终生难忘。日军趁着夜色突然来袭,竟然抓来当地百姓挡在队伍前面充当“肉盾”。短短十五分钟的交火,三名战友牺牲,三人重伤。在后方救护点的许佩云正忙碌照料伤员时,突然发现担架上有一个异常沉默的伤者。划亮火柴的瞬间,她倒吸一口凉气——竟是伪装成百姓的日本兵!

她立即呼救,好在战士们迅速将敌人制服。

战地情缘

第二枚纪念章背后的革命伴侣 

2015年9月3日,佩戴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许佩云,守在电视机前观看“9·3阅兵”。当抗战老兵方阵出现在屏幕上时,她不禁热泪盈眶。那些苍老却坚毅的面容,让她想起了丈夫童浩生,以及和他在战火中相识相爱、并肩作战的往事。

3.jpg

许佩云获得过的抗战胜利纪念章和各种勋章。

1945年,许佩云加入新四军淮南军区特务团不久,团长饶守坤将她介绍给团政委童浩生。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次谈话——政委语气温和,询问她的基本情况和参军原因。她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谈话,直到后来才明白那是组织为他们牵线的开始。

那个年代的婚姻质朴而纯粹,没有漫长的恋爱过程,也没有繁文缛节。组织同意后,他们便结为夫妻,没有仪式,也没有定情信物,只有彼此对革命的忠诚与信任。

3.jpg

许佩云和丈夫童浩生的合影。

而在之后的相处中,童浩生向她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与丈夫共度一生的决心。

童浩生在大革命时期走上革命道路,后又参加过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1939年至1940年间,新四军第五支队三度攻占来安城。在1940年5月27日的激战中,日伪军两千余人趁第五支队南下之机再度占领来安。童浩生率警卫班赶至小镇时与日伪军相遇,撤至小山坡继续作战。在战斗中,政委、教导员先后牺牲,营长重伤,童浩生左腿中弹滚落田埂,最终他被战士背下战场。

抗战岁月虽艰难,却也见证了他们朴素而深厚的情感。许佩云记得,有一次,童浩生从前线带回一小块舍不得吃的红薯,悄悄塞进她手心;她则熬夜为他缝补磨破的军装,把叮嘱与牵挂一针一线埋进衣服里。两人虽不常相聚,却始终心系彼此,更将这份小爱融入了家国大爱之中。 

薪火相传

第三枚纪念章背后的家国情怀

8月20日,100岁的许佩云坐在轮椅上,看着儿子为自己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她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胸前叮当作响的勋章,每一枚都能将她的思绪带回到当年。

1955年,许佩云响应号召光荣复员;1965年随丈夫定居湖南东湖干休所,迎来安稳生活。夫妇二人共育有六个孩子,其中四人曾在部队服役,传承着父辈的坚韧与忠诚。她常教育子女:“你们是老党员、革命老兵的后代,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始终想着报效祖国。”

“爸爸妈妈都是老革命,从小给我们讲战斗故事,家教严格。虽然聚少离多,但大家都为人正直,一直听党话、跟党走。”儿子童先生深受父母影响,也参军成为过一名解放军战士。

4.jpg

8月20日,100岁的许佩云坐在沙发上,儿子为她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童先生回忆,十几年前,80多岁的母亲仍能下厨做一桌饭菜。直到后来不慎摔倒伤及骨头,才需要靠轮椅代步。

如今许佩云生活规律:清晨七点起床散步,欣赏东湖景色;上午小憩,午后散步,餐前再走走。她喜欢听歌,常握一台红色收音机,随着《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轻轻哼唱。

“我是个老兵,不能给国家添麻烦。”许佩云说,如今这份安稳平和的日子来之不易,更需要年轻人好好珍惜,“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被欺负!”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