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月生!湖南夫妻甜蜜日常曝光!20年坚持做这件事,意外收获...

2025-07-18 阅读数 38054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供图:受访者

“天要落黑了,今日莫下楼了。”

“要去的,草还没薅完呢。”

在株洲市天元区湘湾社区,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散步,一边弯腰捡拾垃圾、拔除草坪里的杂草……这是金婚夫妻彭泽良和田金梅的日常,也是他们20余年来投身公益事业的冰山一角。

1.jpg

2.png

这对携手走过60年风雨的夫妻,曾因军婚而异地近十载,他们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考验,退休后又共同投身公益事业。7月12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他们家,发现这对耄耋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里藏着谜一样的故事。

一见倾心,鸿雁传情  

“我们俩是同年同月生,生日相差17天,她是元月十三,我是元月三十。”回忆起与妻子相识相恋的故事,彭泽良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活力,仿佛时光倒流,将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彭泽良和田金梅本是同村人,年少时相识,却并未深交。命运的齿轮转动,将两人推向了不同的方向。1957年,彭泽良参军入伍,1958年,田金梅参加工作,在矿山奉献青春。

本以为从此天各一方,谁知命运之神再次眷顾。1961年,彭泽良回家探亲,在表兄的撮合下,与田金梅相亲。

3.png

“当时了解到她在工厂里积极性很高,还在1960年就入了党,人又出落得漂亮,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彭泽良回忆起见面时的心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田金梅则温柔地注视着他,仿佛在回忆那个英姿飒爽的少年。“那时的他穿着军装,相貌也是我喜欢的模样。”田金梅轻声说道,带着一丝羞涩。

一见倾心,情愫暗生。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而纯粹,没有过多的物质考量,只有对彼此的欣赏和对未来的憧憬。短暂的相聚后,彭泽良返回部队,两人便以书信传情,鸿雁往来。

“基本上一个星期一封信,我们写了四年之久。”彭泽良感慨。一年只有一次的探亲假,让他们的爱情几乎都在“纸上谈兵”。信中,他们分享彼此的生活,倾诉对未来的期盼,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彼此的关心和爱恋。

1965年,二人不顾山川阻隔、两地分居的现状,毅然决定结婚。“当时的婚礼很简单,什么都没有,就在她工作的厂里食堂吃了顿饭,发了喜糖。”回忆起当年结婚的情形,两人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我们不讲究这些,那时候也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俩都很满足”。

战火硝烟,生死相依  

然而,新婚的喜悦还未散去,彭泽良便接到了广西边防传来的电报,随即回到部队,准备前往越南作战。

“有了家室后,再离家难免会有不舍,但是军令如山,革命需要是第一位的。”彭泽良语气坚定,田金梅对此深表理解。作为党员,他们心中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一致坚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

入连后,彭泽良担任二连连长,先后经历4次激烈战斗。1965年10月5日,他率二连战士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战斗十分激烈,全连十多人负伤,一名战士不幸牺牲。“一块炸弹碎片从背后击中了他,鲜血顿时喷涌出来,短短几分钟,这名战士就牺牲了。”战场的残酷让彭泽良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写好了遗嘱,以坚定的意志坚守在战斗一线。

而远在家乡的田金梅,只能通过广播里的只言片语了解战场情况。“广播里每一个关于战争的消息,都是我的牵挂,听听前线的消息,仿佛就能离他更近一些。”田金梅心疼地回忆。

4.jpg

战事稍缓时,彭泽良会想尽办法给妻子写信。信纸上,记录着战场上的残酷与艰辛;而田金梅则在回信中尽诉工作和家中近况。“我们的信里谈得最多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革命工作,所以我们说这是革命爱情。”彭泽良笑着说。

做军人的妻子,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牺牲和奉献。1967年,他们的儿子出生。此后,彭泽良调任河南郑州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田金梅一人肩上。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长年累月的操劳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甚至严重到晕倒在家中。

彭泽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1971年,他获批家属随军申请,将妻子接到身边,四处寻医问药,给她买了上千服中药调养身体。

随军生活并不轻松,田金梅经历了几次换工作、搬家。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部队安排的一台蜜蜂牌缝纫机成了她新的“战友”。她向其他随军家属拜师学习,从操作缝纫机到选布料、裁剪、合缝……熟练之后,她不仅能为丈夫和儿子制作衣服,还帮助当地贫苦的老百姓缝补和制作新衣。

1984年,丈夫转业,随军离开家乡13年的田金梅回到了老家株洲。闲暇时,她又和“老搭档”缝纫机搞起了一门副业,做帆布手套卖了几千块钱,补贴家用。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上过战场,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但在我心里,她的革命精神绝不比我逊色。”彭泽良笑道,“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感动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虽然她没有参评过什么荣誉,但在我心里,她就是最美军嫂、最可爱的人。”  

退而不休,照亮社区  

1998年退休后,彭泽良在家有些闲不住,于是,他和妻子二人做起了公益。他们先后组建了两支志愿者队伍,组织和参与了近万场公益活动。

5.jpg

每天早上,他们身穿蓝马甲,值守在人流集中的交通要道;傍晚,又出现在在幼儿园、小学门口,劝导孩子们走人行横道,爱心护学……从石子头社区的“微尘”到湘湾社区的“点点”,他们创建的志愿者队伍如同燎原星火,从成立之初的10余人逐渐发展到100余人。

彭泽良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他讲亲历的炮击金门战争、援越抗美战争,讲“一双草鞋”“七天七夜”“三个战友”等故事……30余场革命故事会上,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革命精神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夫妇俩还积极参与各类捐款活动,从资助贫困学生到支援抗洪救灾,从关爱环卫工人到慰问抗战老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2020年,他们捐款万元驰援武汉抗疫;2021年,他们又交纳万元特殊党费……二十年来,累计捐款十余万元。

即便到了80岁高龄,彭泽良夫妇依旧保持着对公益的执着。他们坚持每天在小区捡垃圾一小时,每晚巡逻一小时,风雨无阻。直到上级领导再三劝导,他们才停下这饱含汗水的劳动性公益活动,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做公益。

如今,彭泽良夫妇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神采奕然,彭泽良笑着表示,当了志愿者以后,心态变得更乐观了,身体自然越来越好。

20年来,彭泽良夫妇一直热心志愿服务,活跃在公益事业的最前线。彭泽良先后被评为株洲市助力“十三五”添彩新株洲百名优秀离退休干部投身公益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志愿者等,2019年还获评“湖南好人”。

“感谢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认可,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小事。”说起做公益的经历,彭泽良夫妇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每天做志愿者,让我们觉得很幸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地奋斗,这就是我们的誓言”。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