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朝阳街道朝阳社区地处长沙火车站商圈,东至车站路,西临朝阳路,南接人民路,北连解放路,总面积0.7平方公里,有4500余住户,常住人口15000余人,流动人口超过万人以上。2006年政府对朝阳二村进行整体改造,从2009年2月起直至2011年3月,3900户拆迁居民已完成了全面、顺利的回迁。
朝阳社区社情复杂,所辖纯居民多、两劳帮教人员多、涉毒人员多、五保户多、特困户多、残疾人多、老年人多、低保户多、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居民生活水平低、整体素质低、人均收入偏低的“十多三低”情况突显,给社区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截止目前,辖区共有吸毒在册的人员117人,其中因严重违反戒毒协议被禁毒机关处理的3人(周玲丹、马奕、张伟),经核实已死亡的9人,生活不能自理的2人,多年不明下落的1人、掌握情况但不在册的纯居民吸毒人员8人,禁毒工作形势颇为严峻。
近年来,社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区禁毒委、街道综治办及朝阳派出所的具体指导下,坚持“抓禁毒、带治安、保稳定、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组织实施“全民教育”、“全面摸排”、“全程帮教”等工作为重点,依势依情地将“教育、感化、挽救”这一工作方针作为安置帮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奋战在禁毒战线上的同志尤其是社区禁毒专干邓平。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实认真,在日常的禁毒的工作中,积极学习禁毒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落实上级精神文件,主动融入社区,联系吸毒人员,赢得大家的广泛赞誉。她是街道禁毒工作的标兵,曾被评为芙蓉区“禁毒妈妈”,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楷模。她以禁毒工作为荣,在禁毒工作这份光荣的工作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禁毒专干面对吸毒人员,要做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吸毒人员在非理智的时候,具有不确定的攻击性,如何用心感化吸毒人员,使吸毒人员经过戒毒(康复)后能真正回归社会,她想尽办法,尝试各种方式,即使失败也绝不放弃,坚持用心对待每一位康复人员,使他回心转意。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过程中,邓平始终把尊重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的人格放在重要的位置,营造禁毒专干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平等、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她如下的工作方式、方法、态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
帮助社区戒毒(康复)摆脱家庭生活困难
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中,无业、家庭困难等客观事实,她将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为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向上级争取机会,全心全意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摆脱生活困难,重树生活信心。一方面,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普遍缺乏劳动技能的状况,积极联系劳动部门组织戒毒(康复)人员开展从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联系社区提供资助或担保,帮助戒毒(康复)人员从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同时,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多数身体素质差、文化程度低等情况,她还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卫生保洁、绿化管理等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援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根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个人及家庭实际情况,她遵循就近、方便、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的原则,结合戒毒(康复)人员自身情况分类进行帮扶救助,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形成了既能照顾家庭,又为家庭增加一定经济收入,既方便家人监管、督促其完全康复,又便于社区对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查的良好格局。吸毒人员浣某,因好奇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抓获处理后,在强制戒毒期间摔伤脊椎,落下残疾。身体的变化和社会的谴责使她孤独苦闷、胆小自卑,沉默寡言,害怕面临社会。邓平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谈心、帮教,使浣某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性格也逐渐开朗,能定期主动到社区接受尿检,尿检结果均呈阴性。她又多方努力帮助其开设了一个经营早餐的摊点,并按照政策落实了低保,让浣某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浣某感激之余表示一定要严格遵守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争取早日脱离毒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欧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因吸毒判刑。回归后身体一直不好,现已瘫痪在床。她的女儿和儿子也是吸毒人员,其女儿在回归社会后,努力工作现在已经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子因吸、贩毒被判刑,在2012年回归后彻底戒断毒瘾,在外打工自食其力。邓平了解欧某一家的具体情况和困难后,邓平积极为她办理低保申请手续,以便尽快解决她的生活困难问题。为她的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
多渠道开展与康复人员的沟通
她开通了“新生之家QQ聊天室”,发放了“关爱联络卡”,多渠道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进行思想交流、疑难解答和政策咨询。在接待戒毒(康复)对象及其家属时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杯温暖的热茶、一次诚恳的交流。同时,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满腔热情、平等待人,不要态度生硬;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不要急功近利;要灵活处理、注重实效,不要机械呆板。切实消除了工作对象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暖其心”、“育其人”、“用其长”、“安其身”,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重新修正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做好与干部和群众的沟通
她在工作中认真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建好各种资料档案。主动联系各小区干部、楼长,与他们打成一片,开展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同时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与平安社区的创建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配合社区组织开展“无毒社区”和“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努力探索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新方法、新模式。积极听取社区干部对社区戒毒(康复)的建议,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做好社区禁毒工作。
认真落实上级精神文件
她以省、市、区禁毒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社区戒毒康复中认真贯彻落实“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方针,严格按照禁毒工作目标治理责任书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了其辖区“四无”的禁毒成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保障了社区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禁毒委制定的《湖南省禁毒条例》,加强社区的禁毒工作,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制。她认真分析了辖区内吸毒人员分布情况,将“无毒小区”细分出来,找出重点吸毒人员集散地为突破口,管好重点区,管好重点人员为切入点,与辖区内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签订了社区戒毒(康复)目标治理责任书,做到责任书覆盖面百分之百。同时还不断巩固社区“四无”和“无毒社区”的禁毒成果。一是坚持“四包”责任制。即“单位包职工”、“学校包学生”、“社区包居民”、“家庭包成员”。单位、学校、社区、家庭保证了本单位职工、学生、居民家庭成员不发生涉毒问题。发现涉毒问题的,及时向街道禁毒办报告,使区禁毒大队、街道禁毒办及时采取措施,不将涉毒人员推向社会。二是深入调查,随时把握涉毒情况。虽然社区无制毒现象的存在,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严格按照“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综合治理”的方针,重点以防为主,严禁毒品源的流入。对辖区内的各小区经常进行不定期的调查摸底工作,尤其是在春季期间,她与各小区干部、楼长紧密配合,加强联防,加强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治理,有效防止了吸毒、贩毒现象在我社区滋生蔓延。
积极做好辖区禁毒宣传
按照“四帮四促”和《禁毒法》总体要求,她为了进一步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熟悉到毒品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强化辖区居民的拒毒、防毒意识,引导群众自觉提升抵制毒品的侵蚀。她始终坚持对禁毒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一是与社区配合组织社区干部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及“6.26”国际禁毒日,“禁毒宣传周”的时间,充分利用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关爱生命、远离毒品、肃清毒源”的宣传活动,对《禁毒宣传提纲》、《刑法》中有关禁毒的条款、《强制戒毒办法》、《湖南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毒品危害的相关知识和典型事例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二是作为社区禁毒专干,充分利用区禁毒办、街道禁毒办能及时拿到最新的宣传禁毒资料,在社区组织群众开会学习的时候,挤出时间组织群众学习禁毒知识、法律法规。提高了辖区内群众的禁毒、拒毒、防毒意识。三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她充分利用小区干部联系各小区的楼长、小区管理人组织小区内的青少年学习禁毒相关知识,宣讲吸毒的危害,教育、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拒绝毒品,珍惜生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为社会多做贡献。通过经常性的宣传工作,她使社区干部、辖区群众及青少年儿童众熟知了毒品的危害,树立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观念。
手拉手防御毒品,齐参与共筑长城。奋战在禁毒第一线的我们深知,禁毒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决不能有一刻松懈,稍有不慎毒情形势仍会反弹。下一步阶段,社区仍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落实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全民禁毒意识,继续巩固禁毒成果,共同为创建和谐、宜居、平安的新朝阳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