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是苗族文化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市取之不竭的民族文化源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越来越重视,城步民族文化的勃兴已是指日可待。”2014年3月上旬,在湖南享有盛名的湘西州太阳树原生态艺术团向城步民间艺术家杨光清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加盟演艺团队,他婉言谢绝。在杨光清眼里,这片他热爱、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土地,是如此的神奇和美丽。
苗乡山歌王,一片木叶一支歌
“苗乡树叶青悠悠,摘片木叶吹山歌,问我山歌有多少,一片树叶一支歌。”来到丹口镇下团村新铺里,杨光清一亮出他的木叶吹歌绝活,总要被猎奇的外来游客团团围住。为解答“木叶为什么能发出声音”的疑问,杨光清领着他们来到屋旁小河边的一棵杨梅树下,声音是嘴唇气流与木叶共振时发出的。选叶要选不老不嫩、不厚不薄的,叶缘不能有锯齿,叶面要干净,不能有虫迹。”这几乎是杨光清每天都要重复的一个生活镜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杨光清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湖南省民族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继光下放到城步丹口镇下团村,就住在他家里。在何纪光熏陶下,喜欢吹拉弹唱和民族歌谣的杨光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白天,杨光清教何纪光耕地挖田,晚上,何纪光教他发气练声。那段情同手足、相濡以沫的岁月,是杨光清一辈子的记忆珍藏。提及已故老友,杨光清感慨万千,何继光老师是位民歌大师,也是位山歌王子!他那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就是根据城步山歌曲牌“贺郎歌”改编的。
在城步苗乡,唱山歌、吹木叶好似孪生兄弟,吹木叶的人必会唱山歌,但会唱山歌的人却不一定会吹木叶。杨光清就是能将两者发挥到极至的人。他曾躺在杨梅树下两天两夜,认真领悟吹歌诀窍,也吹掉了几萝筐树叶,终于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掌握吹歌诀窍,他尝遍山中树叶,年轻时曾误吹过有毒的虫叶子,他唇边至今留下伤疤。由于长年吹木叶,他的嘴唇也与别人有所不同,里面有一条小小凹槽。而今的他早已吹得出神入化,小小一片树叶,到了他的嘴里就能吹出千变万化的歌声,并由此获得“江南一叶”的美誉。
乐活新铺里,留住苗文化的根
2007年,杨光清从县文化局副局长职位上退居二线,卸职的他并没在家享清闲,而是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农家乐。“观竹海,摸鱼虾,唱山歌,吹木叶,喝油茶,品民俗”,这家名为“新铺里”农家乐的老式木屋,如今已是最能代表城步苗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观赏地。
“2013年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旅游黄金时候需提前预订。”杨光清的老伴刘仁秀向我们介绍经营情况。她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步油茶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记者在当日采访中看到,几位长沙游客显然对城步人几千年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一餐无油茶”的饮食习惯感到惊奇,油茶是怎么做的?”、“茶杯里有多少种配料?”、“油茶茶叶与泡茶的茶叶有什么不同?”……撑架里火苗跃动,锅里面茶汤翻滚,身着苗服的刘仁秀此刻成为城步油茶的形象代言人,一一作答。
在木屋阁楼上,记者看到了杨光清建的“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他花费30多年心血所收集的520件珍贵农耕文物,有清代同治年间收租的官斗、苗族渔鼓筒、民国老皮箱、清代洗脸架,苗族地区的砣钻、绵锯、松油桶、桐木梆等。记者见到一只锈迹斑斑的马灯,杨光清介绍道,这只马灯是1934年秋红军长征过丹口时送给我奶奶的,至今已有80年了,也是这些文物藏品中最为珍贵的,如果国家军事博物馆愿意收藏,我将无偿捐献出来。”
绕农家乐里走一圈,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屋旁的厢房是何纪光夫妇下放住过的房间,门边嵌着“名人旧居”金匾。堂屋右边木壁上挂着一张其大哥杨光勋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时受到华国锋、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杨光勋自幼酷爱读书,创办“自强图书宬”,传播文明新风,被国家文化部、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农家乐墙壁上悬挂着近百节用竹筒雕刻的苗文化箴言,文字通俗易懂,道理深入浅出,足见杨光清的诙谐幽默和文化素养。
小小新铺里,承载着深厚的苗族文化,难怪近几年声名鹊起,甚至成为省内外自驾游客和背包族进入城步的首选目的地。
特色苗古佬,倾心为城步代言
在城步,杨光清是一张闪亮的苗族文化名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杨光清是在城步倡导穿苗服、讲苗话、唱苗歌的第一人,他对城步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杨光清舞台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朋友,县文化馆副馆长杨国胜对他评价很高。
杨光清当年曾走村串寨为村民放电影,在放映换片过程中,他经常以山歌形式向村民进行政策宣传,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开口唱歌想起党,婴儿吃奶想起娘,儿吃娘奶长得快,人民跟党幸福长”,这首山歌就是他经常唱的。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根据杨光清优秀事迹拍摄了《山村放映员》记录片在全国播映。
正是这段放电影经历,杨光清接触了大量民间艺人,开始关注城步民间文化。他白天采风收集民歌,晚上则进行整理,将苗话译成汉语,并对语句进行押韵修饰和语法逻辑处理。前几年,他将长年穿行湘桂黔三地苗寨记录下的5000余首苗歌,收入书籍《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歌集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杨光清就以“苗古佬”自称,并一年四季着苗服,春有春装,冬有冬服,演出有盛装。去年他在湘西凤凰县民族服装厂给家人定做了八千多元钱的苗服,自己也做了一套苗王服。我父亲那辈人只有青蓝两色服装,大裤头,青包头,布扣衣,青腰带,穿草鞋,现在改良后的苗族服装既时尚又美观,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流行起来。”杨光清很乐见苗文化的未来。
“在城步,如果要推选一位苗族代言人的话,杨光清是当之无愧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将城步苗文化宣传到哪里。”丹口镇人大主席杨永盛对杨光清的赞美溢于言表。前年11月,他与杨光清一同外出考察湘西和贵州等地旅游发展状况,每到一地,身着苗服的杨光清都会成为一道靓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进行山歌和木叶表演,与当地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亲切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杨光清在县内外演出不少于上千场次。
在他的影响下,县四大家少数民族领导带头着苗服讲苗话唱苗歌 ,以此营造苗文化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规定,各级领导和县城中小学校师生 、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县内重要节庆活动 、重大会议和外事接待中必须着苗服。政府所倡,民风所及,城乡上下,现已形成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