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关峡苗族乡花园阁村是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也是杨章利家庭所在地。杨章利现就职于绥宁县委宣传部,家有老父老母、妻子、儿女6口人,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以德立家,传承美德兴家业
杨章利的老父亲是当地一位热情机智的老人,是一位老村支书,读书不多,但传统家道思想在其心中根深蒂固。他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一个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家训,就会富而不久,兴而不旺。”杨老在家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人讲求孝道,孝顺老父老母,孝顺岳父岳母,孝敬左邻右舍长辈。教育子女孙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读书时期,认真攻读,多学本领;在家种田的,诚实耕种,不荒良田。勤俭持家,和气待人,穷不攀富亲,富不嫌穷亲,始终保持正知正见。长期的教育熏陶,杨家形成了特有的家风家训:即慈悲为根,忠孝齐家;唯读唯耕,克勤克俭;
杨章利和其子女们很好地传承了家风家训。平常日子,教育子女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全心求学,多长本领。每到周末,必带儿女们回家看望老父老母,与父母聊聊天,说说山外的事。好的家风为子女的成长营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女儿大学音乐舞蹈系毕业后,考入县检察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大学功读法律专业,现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高校,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认真刻苦,每年均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现在北京某校任教。现在,儿女不能经常回家,但能打电话过问爷爷奶奶身体、父母的安康。如今,老父老母身体健康,妻子贤惠,儿女成才,一家人和和美美,家兴业旺。
以勤养家,琴棋书画乐苗寨
1982年,杨章利走进了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训练之余,杨章利一头扎进艺术宝库吸收艺术营养,对摄影、书法篆刻、音乐、民族吹管器乐情有独钟,成为部队一名文艺骨干。
1985年退伍回家后,不忘家风家训,与妻子一道,养鱼种菜,摆摊开店,起早贪黑,勤俭持家。一有空,杨章利不忘沉浸艺海,或弹拉吹唱,或挥毫作画,或笔舞龙蛇。父母勤俭持家的作风,热爱艺术的秉性,给儿女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影响。儿女从小就就帮父母做家务。孩子们自理能力强,艺术基础好,为儿女们考上理想的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章利走向工作岗位后,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学习书法和侗笛、陶笛、葫芦丝、芦笙、埙等民族乐器。家人的支持,妻子的欣赏,是杨章利在艺术道路上铿锵前行的强大动力。葫芦丝吹奏达国家8级以上的水平,并成为中国民族管乐学会陶笛学会会员。每当夜幕降临,或黎明即起,竹林深处,濒河苗寨,便响起悦耳的琴声笛语,整个苗家人都在倾听,都在感叹。村里文化生活也一度活跃起来。2011年,杨章利家庭被邵阳市妇联推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一家亲”家庭才艺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女儿多次参加绥宁县民族风情晚会演出,并担任节目主持。儿子的雕塑作品参加了2008年世奥会的展出,并出国到瑞典参加艺术创作。杨章利在县文化局和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多次参加县里文艺演出活动。
以民为本,开发带动富村民
杨章利生于花园阁,长于花园阁,对花园阁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怀有深厚的感情。美丽的山水滋养了杨章利的创作灵性,为推介花园阁的山水人文,争创国家级湿地公园,杨章利自己填词作曲,创作了《花园阁是一壶酒》、《苗家迎宾曲》、《苗家敬酒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妻子为支持杨章利的创作,将家中仅有的3万元存款交给杨章利到长沙找人为音乐进行配器,将创作的歌曲变成听得见、看得清的音像作品。杨章利还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花园阁旅游网”和4部花园阁乡村旅游FLAHS动画宣传片,在一定程度上宣传推介了花园阁的山水人文。
为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杨章利一头扎入花园阁搞采访、作动员,在县、乡妇联的支持下,利用自家优势和资源,建立了“妇女之家”,并以“妇女之家”为平台,举办民族歌舞培训班,亲自辅导村民唱苗歌、跳苗舞,传承民族文化。如今,很多村民会唱苗歌、跳苗舞。平时,村民们自觉到村民族文化广场内自娱自乐;游客进村时,村民自发地以苗族特有的礼节迎接远方的客人,让旅客感到浓浓的苗族风情。
去年国庆期间的10月2日晚上,在杨章利的精心策划下,花园阁村举办了“醉美花园阁”的大型篝火晚会,参与游客和附近村民达5000余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园阁的旅游设施不断完善,进村听苗歌、赏苗舞、喝苗酒的人越来越多,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杨章利不失时机地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饭庄、旅店。目前,全村开办农家乐各类服务项目10多个,从业人员达100多人,每年为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以家庭文化,宣传绥宁苗侗风情
家庭文化氛围很浓。2011年家庭文艺节目参加了央视“欢乐一家亲”栏目的演出。2013年家庭又在央视展示了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的文化。女儿也参加了江苏卫视“非常了得”节目,表现非常出色,家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介宣传了绥宁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