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已知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而占全球总面积71%的海洋,让整个地球呈现出迷人的湛蓝色。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从最初对海洋的敬畏、无知,到后来的探索、争夺,到今天的开发、保护。可以说,对于海洋的认知史,也映照着人类的文明史。
公元1500年左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那些扼住通往世界各地海洋通道的国家,相继崛起为庞大帝国,辽阔而神秘的海洋,赋予了海洋文明的践行者们开拓、进取、勇敢、冒险的精神特质。
在他们之前,中国是以世界海洋文明的缔造者身份出现的。她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有着同样的辉煌。秦代,徐福就曾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为始皇寻求不老仙丹;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更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的地位。
在空前的繁华里,中国迷失了方向。统治者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皆兄弟,只要他国臣服于中国,所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当海洋大国的美梦破碎,大陆文明于是长久地稳扎于中国,其中占据主导的农耕文明,将中国人束缚在田间地头,在封闭、平淡、恪守传统和自给自足的安稳中得到满足。闭关锁国蒙蔽了所有人的双眼,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廷的皇帝和达官显贵,竟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主。
一个叫魏源的湖南人,率先发出了声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没能唤醒腐朽的清廷,却集结了一大批期望通过维新和变革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湖南最北端的城市——岳阳,就是洋务运动中自主开放通商口岸的三个城市之一。
今天,历史的荣光与悲伤已经日渐泛黄,现代中国在艳羡或质疑中崛起。“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进入21世纪,面临已经到来的海洋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历史再也不会重演当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把地球一分为二,两国分别占据一半海洋的局面了,海洋对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机会都是同等的。
对湖南北部的岳阳也是如此。她站在古老的城陵矶港身后,已经数千年了。从这个天赐的深水良港出发,就驶入了长江的航道。现在,一个全新的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已经在城陵矶的新港码头周围生长起来,5000吨级甚至万吨级的货轮可在其与长江入海口之间畅快来回。
而长江的尽头是什么?是——海洋!
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地球终于被证实是圆形的。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哥伦布船队,最终被大西洋强劲的信风送上了美洲新大陆,在此之前,人们以为向西走不可能抵达东方。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美国……这些率先读懂了海洋的国家,用海洋赋予他们的开放态度和冒险精神,把机会牢牢抓在了手里。
世界大国,在海洋中崛起
海洋里的远古偶像
海洋占据着地球的绝大部分面积。太平洋又占据了全球海洋的一半面积。而波利尼西亚群岛则是太平洋上最大的岛群,它东起复活节岛、北至夏威夷岛、西至新西兰。
这样表述,是否可以说明80万波利尼西亚人生活的岛屿是个多么广阔的天地?
但奇怪的是,这些岛屿上没有原始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也就是说,波利尼西亚人是从别的陆地迁徙过来的。他们从何而来?有人说是亚洲,也有人说是美洲。至今没有定论。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波利尼西亚人,在四五千年前就掌握了奇迹般的航海技术。他们是天生的航海家,可以通过对潮汐、海流方向的变化,测知遥远的岛屿情况,乘坐独木舟进行从大陆到海岛的跨海航行。迄今为止,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可与生活在数千里外的夏威夷土人直接对话而无需翻译。只要打开世界地图看看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上的分布,就可知他们的祖先曾经进行了多么伟大的远航。
出色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之所在,三千年后,西方世界的科技进步与财富积累都与其不可分离。可以说,哪怕是在今天,波利尼西亚人也是海洋文明最值得膜拜的偶像。
除了波利尼西亚人,世界上还有以航海技术闻名天下的腓尼基人,他们发明了用苇草编制船只,航行于地中海各地;有古印度洋北岸的印度人,利用季风航行于亚非各国;还有北大西洋的欧洲人,他们利用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与炼钢术,享用着欧洲漫长海岸线上采伐不尽的森林,造出雄伟的木船,成就了后来的欧洲各个强国的航海霸业。
一场由胡椒引发的革命
公元1500年前后,被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被海洋隔绝的几块陆地上,没有人知道陆地的尽头是什么。
中国也是如此。并且中国有着更多遗世而独立的理由。那时的中国处于明朝的封建统治之下,是当时地球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富强,并且野心勃勃。
而此时的欧洲世界,正在被一种神奇的香料迷得神魂颠倒。这就是胡椒。在14、15世纪,冰箱还没有出现,保存食物必须依赖于胡椒,但欧洲并不生产这种香料,必须从非洲贩运而来,而那条陆地上的贸易通道,相继被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香料在欧洲市场,可以说是奇货可居。
欧洲人焦躁不安,他们需要开辟新的道路。好吧,必须承认,这是一场由胡椒引发的航海革命。
欧洲大陆西南角,一个不是太起眼的国家葡萄牙,率先把目光投向了充满未知的海洋。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恩里克王子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航海队伍,从罗卡角出发了。这里是欧洲的“天涯海角”,“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
沿着非洲西海岸,船队一路向南,开辟出了海上的财富通道。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到1460年,被葡萄牙绘在地图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经达到了4000公里,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第一强国。
盛极必衰。就在葡萄牙在征服海洋的快感中遨游的时候,一个个强大的对手相继出现了。
海洋上升起的大国
1492年,一个以美艳震惊整个欧洲王室的西班牙女子,伊莎贝尔女王接受了狂热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求见。他请求她聘请自己为西班牙进行一次远洋航行,作为这次探险活动的总赞助商,女王将获得可观的回报。他坚信,地圆学说是对的,向西走也能抵达东方。
最终,哥伦布抵达了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不过他至死都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因为那时候人类的地球仪上,北美洲的位置是一片汪洋。
1519年,女王又赞助了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此举奠定了西班牙人在航海界的地位,也为西班牙带来了滚滚财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女王想利用英格兰的天然优势发展海上贸易,因为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她甚至鼓励和赞助海盗的掠夺行为,还从中提取利润。这些举动激怒了西班牙,1588年,西班牙的130条战船,组成“无敌舰队”,打算前去教训狂妄的英格兰人。不料,却被对方用一支装载了先进火炮、由商船和海盗组成的小型舰队,轻易扫地出门。
在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并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在工业革命的助推之下,傲视全球,建立起一个辉煌的“日不落帝国”。
欧洲之外,更多的国家紧随其后。美洲大陆北部,欧洲移民越过大西洋蜂拥而至,最终组建了一个全新的、强大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封建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胁迫之下,弃旧维新,并最终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并挤入帝国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
而此间的中国,在做些什么呢?
与欧洲国家暴力征服他国不同,中国人的每次大规模航行,都显得天真浪漫。徐福是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郑和是为宣扬大国的德威。温和且不具侵略性。
当欧洲、北美,一个个超级大国在掠夺中崛起时,中国却摒弃了曾经先进的海洋文明,在闭关锁国中过起了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小日子,安心于农耕文明带来的饱腹感,被全球近代文明的脚步远远抛下了。
中国,在海洋中生长与迷失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曾是世界海洋文明中的佼佼者。
欧洲国家的航海霸业,是在1500年前后兴起的。而中国人的航海壮举,至少要将时钟再往前拨1700年。那是在秦朝,公元前两百多年的时候。
山东方士徐福带着秦始皇赐予的3000名童男童女和杂技百工,组成一个舰队,去东面的蓬莱岛求长生不老的仙丹。
对于徐福的成功归来,秦始皇很有自信。因为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即开通了一条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航海线。秦统一六国之后,吴、越、齐三个海边强国的造船、航海技术也早就为秦所用。
秦始皇失算了。他至死都不知道,徐福已经在远方的乐土过起了比皇帝还神仙百倍的日子。他更不知道,徐福还用这趟不用亲自买单的航行,登上了世界海洋文明的纪念册。
1405年,一个叫做郑和的伟大人物闪亮出场了。
从徐福到郑和的1600年,是中国海洋文明积蓄力量的时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利用先进的钢铁铸造术和铆接技术,制造出精致可靠的木质商船。这些宽皆有数十米,载重数百吨的庞然大物,支持着中国政府牢牢统治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数百年。
史书翻到明朝这一页,中国的国力已经强盛到傲视全球的时候,明朝皇帝派郑和率领一支由240条船组成的庞大舰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
与后来欧洲人暴力洗劫他国的行为不同,郑和与他所代表的明朝政府显得很和蔼。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抵达爪哇群岛上的麻喏八歇国时,不小心卷入当地东王和西王的内战,170名将士被西王误杀。后来才搞清楚状况的西王吓得立马派使者前去请罪,还提出赔偿6万两黄金赎罪。
明政府大气地原谅了这个噤若寒蝉的小国,连赔偿金都没有要,反而在后来的6次航行中,依然带着金、银、丝绢、陶瓷,到处拜访赠送,还教导当地人种植各类谷物,建造坚固的房屋,当然也包括传授造船技术和航海经验。
“四海一家”的中华文明,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撒播飘散。
繁华与迷失
郑和之后,明朝已显颓靡之势,再也支撑不起到处散财的大规模远航了。欧洲人将中国商船的航行范围,挤压到东亚与东南亚海域,原先印度洋上熙熙攘攘的中国船只,连着好几个世纪竟一艘也不见了。
之后登场的清朝,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时代。
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的外交使团,兴奋地来到了梦中的东方——中国。
那时,满清刚刚入主中原,顺治皇帝的龙椅尚未坐稳,这时迎来了外国使节,这让他觉得很有面子。按照惯例,他要求荷兰人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一直到18世纪末,这种苛刻的规矩都会遭到外交官们的拒绝。只有荷兰人毫无不犹豫地、姿势僵硬地磕起了头。顺治开心地赏给他们无数奇珍异宝。
为了商业利益能屈能伸,这或许就是荷兰人能够在激烈的欧洲海洋争夺战中谁也不得罪,并且从中获利的理由。
而中国,在接下来康乾盛世的繁华中,继续麻木,迷失。船舶不再以海洋为方向,而是流连于内陆江河。
在湖南岳阳,因为这里地处洞庭湖南北要冲,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流通顺畅,早在李唐年间,湖南、岭南的漕粮船队就经过岳阳的城陵矶码头直达京都。到了清乾隆年间,农渔业经济已十分发达。南方的稻米、美酒、绿茶,从各处的小码头装船送出,汇集到城陵矶,再走长江、京杭大运河直达京都。
中国人已然退缩到陆地上,享受着农耕文明的安稳和饱腹感,充耳不闻海外事——直到被鸦片战争的炮声炸醒。
英国人来了。
英国在哪里?英国人为什么要来进犯我大清王朝?英国人凭什么说自己是海上霸主?
当清廷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却要赔钱给英国人的时候,魏源出现了。
从海国到城陵矶
受林则徐的鼓舞,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一书,为国人详尽地介绍海外各国的情况,号召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湖南邵阳隆回人,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耕为生,从这样一个闭塞的内陆山乡里走出来的才子,脑子里却是浩瀚如繁星的海国史志和革新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对湖南人而言,进取、冒险、胸怀天下的基因是深植于骨血里的。直到今天,但凡某个行业或群体中出现一批特别厉害的湖南人,都会被冠以“某某湘军”的称号。
或许,自古处于大陆深处,反而让他们更渴望海洋一样开阔、自由、充满挑战的世界?
魏源的呐喊声焦急而有力,在寄望于维新救国的人胸中激荡。爱国学生、新潮才子、商人富绅的子女、曾国藩的湘军子弟纷纷跑到岳阳城陵矶码头,登上驶入海洋的船舶,去法国,去日本,去《海国图志》中提到的那些国家学习复兴之道。
但一切都太迟了。魏源们扶不起一个腐败羸弱的国家。自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在1842年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广州、厦门、上海……沿海港口被迫开放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汉口、重庆……连内河港口也开放了。魏源心灰意冷,1857年,当《海国图志》已增补到百卷本时,魏源却在一座寺院了了残生。
岳阳也岌岌可危了。
岳阳是湖南的门户,城陵矶又是岳阳的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一个在书上记下城陵矶这个地名的人,名叫郦道元。他是北魏王朝的军师,却从小对地理学很有兴趣。他在其著作《水经注》里写道:“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区区十余字,道出城陵矶倚靠故城岳阳,扼洞庭、通长江、达四海的地理位置。
当年曾国藩的湘军为清廷效命,就是盘踞在城陵矶这个关口,将太平天国的水师一举打垮,从此独占长江天险。
清政府挣扎自救,洋务运动和清末的新政都是对策,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也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经营实业。1898年,为“以裨商务”,总理衙门奏请开放岳阳为通商口岸
岳阳由此成为中国第三个(前两个是上海吴淞和福建三都澳)、湖南第一个自主开埠通商的城市。城陵矶,则成为海关位置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