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派驻西方第一位大使,手把手教女儿学国画,用文化自信让女儿成“文化大使”

2020-04-09 阅读数 32905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南省妇联推出“红色家风润三湘  家国情怀故事汇”系列报道,介绍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现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敬请关注。

耿飚:文化自信让女儿成“文化大使”

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

文/吴雯倩 漫画/潘晶慧

人物简介

耿飚

(1909年8月26日-2000年6月23日),湖南醴陵人。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309.jpg

“感谢父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他的DNA和他的性格。我谢谢他的‘国粹’,所以才有我的今天。我想跟我的孙女和孙子说,你们从小听着中国神话、中国故事长大,(这些故事)跟西方的不一样,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孩子们,我们的根就在这块黄土地,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不管是大家还是小家。”
  在世人心中,耿飚敢讲真话,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虽身居高位,但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在女儿耿莹心中,父亲言传身教的家风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心是她最为印象深刻的,因此,她在参加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耿飚是怎样用“国粹”一步步成就女儿耿莹的今天的呢?  

手把手教女儿画国画
  回忆起与父亲耿飚相处的时光,耿莹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句:“你的根是这片黄土地。”
  耿莹一出生因为得了天花,所以很小就被送了人,到了一定年纪才被爸爸找到,接了回来。耿飚怕女儿因天花留下什么不良的后果,很多时候都对耿莹很亲切。
  小时候,耿莹遇到不懂的总爱问父亲“为什么”,耿飚笑称她是“问号少女”,但总能详细解答,满足女儿的好奇心。
  耿飚从小就勉励孩子一定要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就让女儿读《今古奇观》。那时,学校老师教弹钢琴,耿莹练得挺来劲。有一天,耿飚从外地工作回来,抱回来一把琵琶,送给耿莹,并说:“你的根是这片黄土地。”他让耿莹先学中国的东西。

f0c6b4d04a9dd11b8d639e8f7b6d418a@100Q_680w

耿莹上中学时,班上有个同学学油画,她特别羡慕,在攒了一年钱后,买了一个油画箱,每周末就和同学骑着自行车去“写生”。
  有一次,耿莹画了一张自己特别满意的油画,并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越看越得意。这时,耿飚推门进来,瞧见了就问:“这是谁画的啊?”耿莹得意地说:“我画的,我画的。”耿飚接着问,这是拿什么画的。耿莹心虚地瞅了瞅床底下,耿飚顺着女儿的目光,把耿莹藏在床底下的油画箱子拎了出来。耿莹气得大哭,耿飚没安慰女儿,先出去了。
  过了一会,耿莹还没哭完,耿飚抱着一大卷宣纸、砚台、墨汁、毛笔进门来,拍着女儿的肩说:“来,别哭了,爸爸教你画国画。”
  耿飚拿着毛笔,蘸上墨,在宣纸上画下一只刚刚破壳而出的、毛茸茸的小鸡,然后拉过耿莹,温柔地帮她擦了擦脸颊边的眼泪,说:“你就照着爸爸画的样子画。”于是,耿莹跟着爸爸从学画毛茸茸的小鸡仔开始,学起了国画。
  “小时候,父亲像修剪树木一样不停地给我‘砍枝’,我长出一个,他砍一个,他让我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长大后,我问父亲为什么,父亲说,以前担心我听不懂(道理),反而会被扰乱,等我长大了,他希望我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懂得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有了文化底蕴,长大到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能够辨别真伪。”耿莹说。
  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打
  耿飚一向重视保护传统文化。
  1948年,耿飚率部参加宁夏战役。在解放宁夏的那段日子里,耿莹在父亲的办公桌前总是看到一个小地图,上面画上了好多红色的、蓝色的圆圈。耿莹好奇地问:“蓝色的圈圈是什么?”父亲回答说,那是我们的炮口。耿莹又疑惑地问:“既然炮口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还不发起进攻?”父亲指着地图上表示的一座小小的房子说,看到这个房子了吗?那是一座清真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咱们如果打了,等你们长大的时候,有很多人就看不到它了,所以,咱们得把炮口挪开点。”

63a74e7d782c31d10279e611e34a3773@100Q_680w


  耿飚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到了耿莹,耿莹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这件事上特别上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耿莹看到北京法海寺中有十张明朝时期的壁画,耿莹马上加入到壁画保护方案制定工作中去,和专家一起保护、抢救壁画,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
  “父亲的光环和荣誉是他的,不是我的,跟我没有关系。我只有学习的责任,更有传承先辈革命精神的意志。”为了传承中国文化,成长为画家的耿莹,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2014年,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共同资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西平遥县政府共同发起,同济大学编制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为当地提供了一套清晰明确的传统民居保护、修复和维护方法。
  除了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性抢救,耿莹也推动基金会积极走出去,以“东方之韵”项目为平台,基金会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走访了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法国、德国等国。
  耿莹将自己的基金会看作一个小小的“灯泡”,目标是让这个小灯泡24小时不停电,“希望中华遗产能够让所有的年轻人,不一定掌握,但是一定要知道。”

  红色家风润三湘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