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短的这首诗 八个字竟蕴含了这么深的道理

2016-11-16 阅读数 182336

文/刘强

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这是一首记忆力再差也能过目不忘的古歌。

砍断竹子,做成弓背;以弦续竹,做成弹弓;拉开弓弦,射出土制的弹丸;电光石火之间,命中正在奔跑的猎物(宍,即古“肉”字,这里指代禽兽)。很显然,诗歌所写的乃是一个制作工具——弹弓——并用于打猎的动态过程,八个字,四个动宾词组,基本押在同一个韵脚上,读来如飞流直下,一气呵成。

但这诗歌的发生,其实并不简单。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欲谋伐吴,范蠡便举荐一位名叫陈音的射手。这个陈音,原是楚人,以善射闻名。越王就召见陈音,问他:“听说你善于射技,请问,射道由何而来?”陈音很谦虚地说:“臣乃楚之鄙人,只是略知射术而已,谈不上尽知其道。”

“不过,”越王说,“我还是希望你能略谈一二。” 

陈音这才回答:“臣听说机弩生于弧弓,弧弓生于弹弓,弹弓则起于古之孝子。”

越王纳闷了:“怎么说孝子发明了弹弓呢?” 

陈音就讲了个类似“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故事说:远古的时候,人民朴质生猛,饿了就食鸟兽,渴了就饮雾露,死了呢,便用白色的茅草裹了,扔到荒郊野外了事。有一孝子不忍见父母的尸体被飞禽走兽所食,就自己做了把弹弓猫在不远处守望,一旦鸟兽靠近,便飞弹射之。所以有首歌专记此事云:“断竹,续竹,飞土,逐害。”这里的“害”,与“宍”、“肉”字虽有异,而实指一物,就是那些赶来享用尸体的飞禽走兽。

这就是《弹歌》的出处了。你看,这和我们初读之下“望文生义”的理解迥然不同:陈音竟把弹弓的创制和人类孝道之萌生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这首歌平添几分文化人类学的意味来。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孝子除了拿着弹弓做“守望者”,便再无其他保全父母尸体的办法么?当然不是。《孟子·滕文公上》便给出了答案。孟子说:上古时候,曾有个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他就把尸体抬走,抛在山沟里了事。某日他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噬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也在那里叮吮,额头上便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孟子说,那汗,不是流给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啊。故事的末尾,这位初萌孝心的儿子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父母的尸体掩埋了。不用说,比起拿着弹弓严阵以待,掩埋应该是更好的办法,起码节约了人力物力。陈音所讲的故事,很可能做了伦理学的附会,但故事的内核却自有其价值,它附带告诉我们:有时候,对于亲人的本能情感,竟然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具得到改善,使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迈进。弹弓的发明如此,传统文化中整个一套丧葬礼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亦可作如是观。

接下来,陈音又向越王讲述了弓弩的发展演变史,上自神农、下及自己的祖先,原原本本,曲折娓细,把个越王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越王“乃使陈音教士习射于北郊之外,三月,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

后来陈音死了,越王很伤心,将其葬于国西,号其葬所曰“陈音山”。以人名山,可谓哀荣了得!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首《弹歌》大概是中国古代最短的一首诗。

全篇只有八个字,可作四言读,亦可作两言读。故刘勰称其为“二言之始”。可惜的是,二言诗这么大张旗鼓地开了头,却又十分仓促地收了尾——《弹歌》之后,我们再没见过正儿八经的二言诗。

说到短,当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超短诗,正文“经济”到了极点,只有一个汉字——“网”。北岛是智性诗人,这诗把汉字的可能性推至极致,真是“一言以蔽之”的绝佳范本!然而,对于

网络时代的人们来说,这首一字诗的丰富蕴含恐怕要大打折扣,隐喻性和双关性几乎消失殆尽,因为——很多人不就是“生活”在那既虚幻又实在的“互联网”上么?

所以,还是这首《弹歌》更耐寻味。它用八个子弹一样的汉字,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而且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难怪清人张玉穀要说:“八字直分四句,而弹之制与弹之用,无不曲尽。刘勰以为至质,愚以为更饶古趣。”诚哉是言也!


本文经授权,摘自刘强《古诗写意》。

作者刘强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著名学者。在书中,作者精选唐代以前古诗近70首,加以现代性解读与赏析,熔故事性、趣味性、批判性于一炉,涉笔成趣、别开生面。

  刘强专栏 古诗写意 古代最短诗歌 凤网/今日女报 刘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