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面前,请少一些苛责,多一些理性

2013-04-23 阅读数 145482

当然,我们也不无遗憾的看到,无论是在汶川地震救灾的时候,还是在这次雅安地震救灾的同时,网络上,现实中,总有一些让人感觉五味杂陈的现象出现,比如对一些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小人物做出的勇敢或平凡行为的质疑,比如对一些慈善机构的极度失去信任之后的冷嘲热讽甚至是谩骂,再比如对一些网络上借救灾发布的真假莫辨的求助信息的盲目转发或者盲目拒绝……类似的现象,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大氛围不相符合,更和我们一直提倡的大爱无疆、万众一心相违背。因此,笔者认为,大灾之时,更是考验一个社会的公民素质的时候,面对灾难的考验,我们应该少一些苛责,多一些理性和富有建设性的行动。

首先,作为普通的网民,我们应该对一切参与到抗震救灾中的组织和个人少一些苛责,因为无论他们的贡献大小,毕竟,他们是在一线的,是在充满危险的现场的,比如陈光标,虽然很多网民对他在赈灾现场发现金的行为有所质疑,但我们不能否认,陈光标两次地震都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地震的现场,在余震不断的震区,别说捐款、救人,单单是能第一时间出现,笔者认为,无论贡献大小,都值得赞许。再比如最近几天备受大家争议的电视台主持人穿婚纱报道这事,其实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无论是有没有时间换衣服,这件事情本身能比她第一时间带给我们现场新闻报道重要吗?对这件事情的争论,给人的感觉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个新闻媒体人的个人表现,难道真的值得我们这么去关注吗,灾区的多少孩子多少伤员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啊,哪里有这么多闲情逸致去讨论一个女主持人怎么怎么作秀呢,退一步讲,即使是作秀,也得看她做的什么秀,她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带来了报道,让更多的人更详细的了解了灾区情况,难道这不是件好事吗?

另外,笔者还想说的是,参与抗震救灾报道的媒体记者们,请你们也多一些理性和建设性的报道吧,把更多的镜头和报道留给对灾情的详细报道上,而不是到处找“感动”,找英雄,找典型,在灾难和生死面前,每个人都是弱者,在救援面前,每个活着的人都是勇者,面对为难,见死不救者是少数,所以,还是把报道的基调定准了。看看国外的救灾报道,基本上都是实时的现场救灾情况播报,而不是对某些人物进行大篇幅报道,因为大的自然灾害所危害的,一定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几个人。

还有让人颇为感慨的红会捐款问题,其实无论你捐款或者不捐款,都是个人的自由,这是对信任的选择意见不同而已,但是笔者还是希望不要在个人自由选择之上,还有那么多的负面情绪和苛责出现。毕竟,作为慈善组织,它没有被取消,它依旧是抗震救灾的一支力量,对此,只需表明自己捐或者不捐的态度即可,多发一些牢骚,徒增烦恼和网络戾气。

从汶川到雅安,网络公民社会和现实中的志愿行为都在快速成长和发展,期待更多具有建设性的言行让这场抗震救灾更高效和及时,共同帮助灾民重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家园。(苏晓倩)

  雅安地震 国际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