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给科学救灾上了一课

2013-04-23 阅读数 280358

公众普遍感觉到,此次雅安地震无论是我们的应急救援体系,还是救援力量反应速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相比汶川、玉树而言,雅安的救援行动高效而有力的开展起来。微博和微信的介入,使媒介在救灾保障中的传播效力大大增加,新媒体开辟的寻人和爱心通道,充满关怀和人情味。

雅安地震后的救援相比以往,无疑有了很大进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救援部队第一时间开赴灾区展开救援,各种公益慈善组织,各大企业纷纷联动起来,一场生命救援在震后快速有力展开。可以说,今天我们在应对雅安地震时的及时和高效反应能力,得益于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后不断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然而,对于毫无预知和情况万千的自然灾害而言,应灾和救灾体系是无法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灾害之后都能反思和反省,及时弥补救灾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灾和救灾体系。如此,在下次灾害降临时,我们才可以从容不迫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伤害,及时挽救更多的生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雅安救灾的迅速反映和高效应对,充分体现了这几年国家在防灾救灾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国民应对灾害时,在自我救援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提升。但是,在整个的救援过程中,依然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不足,这些问题是将来在灾害体系建设中急需完善和理顺的地方。

灾害发生后,道路作为生命线无法及时畅通,导致救援部队的运兵车翻下悬崖。各方力量虽然及时行动起来,指挥系统依然缺乏科学和高效的运作能力,导致一些救援队伍不是卡在路上,就是找不到救援对象。各方力量短时间的涌入灾区,对原本脆弱的交通保障造成苦不堪言的压力,里面的灾民出不来,救援的人员进不去,贻误战机。尽管包括通讯系统在内,各种设施抢修队伍及时投入到抢修作业中,但是通信中断使一些重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

灾情发生后,包括中央调拨以及各省市的支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民间人士也送来了灾区急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如何保障这些救灾物资能尽快发送到灾民手中,在发送的过程中确保一种相对的公平,避免造成因为救灾不均产生的误会,避免因为物资堆积造成救灾工作滞后,作为后勤保障能力,这与前线救援工作一起必须同时有序的展开。

目前来看,不是没有物资,而是物资无法及时发放,一些灾民打出“求救命水,求救命粮”的告急牌子,从侧面反映出后续保障能力的薄弱。另外,各地增援的救援队伍,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救援力量如何统一协调指挥,这是生命期限内救出废墟下更多生命的关键。

每一次灾害之后,我们的反思和完善都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亡羊补牢对于应对未知的自然灾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之所以能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地震应灾体系,其国民在应对地震时的从容不迫和秩序井然,也是在一次次地震灾害后所逐步完善建立起来的。

事实告诉我们,救灾不仅需要热情和爱心,更需要科学和有效的救灾管理工作,来保障救援力量能最大效能的发挥救援作用,更需要科学救灾管理来协调救灾物资能及时送到每一个灾民手中。科学救灾,对中国的应灾救灾体系建设而言,任重道远。

  雅安地震 观点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