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孩子玩网游, 是放纵还是理解

2023-08-10 阅读数 40512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章清清 

近日,一个名为《退网一年,我妈把我的号干到了119级》的视频迅速登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榜。视频中的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备战高考,戒掉手机一年,但是又舍不得荒废掉自己打了多年的游戏账号,妈妈主动提出帮忙照看孩子的游戏账号。高考结束后,孩子从妈妈手里拿回账号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账号不仅还在,而且妈妈已经帮他把游戏的级别打到了第119级。有网友说这是很高的级别了。

许多网友留言,既夸赞博主妈妈技能高超,也庆幸博主收获了来自家长的理解之爱。不过,妈妈帮把游戏账号打到119级视频的火爆似乎让人们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不禁止、甚至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是父母对孩子的放纵还是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微信截图_20230810182655.png

 

现象:

手机争夺战,一场父母和孩子间的斗智斗勇

孩子沉迷玩手机,恐怕是最令当代父母头疼的事情,也最容易引发亲子冲突。有的家长粗暴地一刀切,完全禁止,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甚至发生不可控的事情。还有的家长采用“反向教育”,用魔法打败魔法,比如,媒体报道,湖北武汉一名三年级小男孩沉迷游戏,跟老师商讨要求“休学”。父母得知后将计就计,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最后孩子在痛快玩了六天后回归网课。再比如,广东深圳的一位爸爸,回家发现儿子玩了8小时手机没写作业,惩罚孩子跪80分钟,自己陪着孩子一起罚跪。

 光从这几个事例看,  “反向教育”好像一针见效,但早有专家指出,这种教育方式治标不治本,实际上仍属于惩处教育,逼孩子在反向压力中妥协,长久看并不会完全起到戒断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家长进行着一些很新的教育方式探索,比如,这位帮孩子看号、打游戏的家长。此前,广西2017年高考文科学霸韩思雨的母亲,也在网络上分享过她如何管理女儿玩手机的心得,和这位家长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思雨的母亲在文章中说,原来她女儿也很喜欢玩游戏,在小学四年级时甚至背着家长在被窝里玩手机,她发现后,一度也很愤怒,但冷静下来再思考,她觉得如果用责骂、断网等方法表达愤怒和惩罚,可能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导致亲子关系恶化,于是在苦思冥想后,她和女儿达成了一个“妈妈帮我玩网游”的协议。由她帮女儿经营游戏升级练号,女儿平时就不用总惦记着游戏晋级的事,就能把心思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女儿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没有减少,学习也没有耽误,后来,她的女儿高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专家:

游戏也能成为亲子互动的一种工具

那么,对于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父母的做法,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云凡表示,母亲替孩子升级打游戏的案例说明,游戏也能成为亲子交流、互动的一种工具,能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内心。在承认游戏是一种正常娱乐的前提下,再去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这样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化效果。

当然,游戏成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本质上它的根源关系到家庭教育本身,游戏只是诱因。如果孩子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家长永远只能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陈云凡说,他见过一些孩子上大学后,再也没有家长管控束缚了,因为玩游戏,平均视力下降100多度。

所以,家长帮助孩子发掘兴趣爱好和天赋,尊重他的个性选择,并进行适时的引导,才是驱动他远离低级快乐,追求自我成长的关键。

深圳龙华区小学骨干教师陈捷说:“孩子打了多年的游戏,为了备战高考,会戒掉手机一年,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拎得清’,关键时刻懂得取舍。妈妈平时允许孩子打游戏,并且在孩子舍不得荒废账号的情况下,主动提出来帮孩子维护账号,而且说到做到,维护得那么好。由此可见,这个妈妈真的懂孩子。”

从这两个妈妈看似“个性化”管控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帮孩子玩游戏,其实并不是放纵,而是理解和引导。

微信截图_20230810182810.png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本应是多元的,当孩子们有能力去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时,给予空间和信任;当他们需要人引导甚至纠偏时,也要带着尊重和理解来行动,而不是简单粗暴“说不”。

“父母不妨把教育当成一场互相陪伴,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同时也锻炼自己成为更加理性、豁达和有趣的大人。”陈婕说。

韩思雨的母亲在自诉中说:“教育也是一样,既需要顺应天性又要动心忍性,作为期盼孩子成人成才的家长,战略和战术上都不能懒惰。如果家长选择了战术的懒惰,只是制定一些规矩,然后寄希望于孩子自觉,结果多半会让人失落。

如果家长在战术上勤奋,但战略上懒惰,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苛刻严厉的监管,那么,高压控制和要求或许短期内能够见效,但早晚会激起孩子的反抗。

只有战略和战术上都勤奋,从目的而不是情绪出发,尊重孩子、顺应人性、不断调整进化,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