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人死后什么也带不走,如果能救几个人,给社会做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5月21日,长沙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显得格外热闹。坐着轮椅的36岁残疾人张平(化名),在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集体登记仪式现场告诉记者。当天,高田村共有88名村民签下了捐献自愿书,有些是夫妻同行,有些是全家出动。一个普通村子,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加入器官捐献的队伍?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了一次“探秘”。
十八年前的恩情,终于可以还了
18年前,长沙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村民张德达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时年44岁的妻子彭玲玲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张德达觉得天都塌了,妻子的病肯定要治,但全家仅靠自己工作维持生计,儿子还在上学,这么点积蓄哪耗得起?
庆幸的是,在确诊两个月后,彭玲玲就等到了肾源,成功做了肾移植手术,恢复了健康。
“真的很感谢那位捐赠肾源的好心人!”张德达说,因为肾源的“及时出现”,他给妻子治病只花了6万元,“要是没有那颗肾,还不知道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如今,彭玲玲62岁了,能下田、能挑水、能做家务,“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张德达向记者展示他的捐献登记证。
正说着,张德达小心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红本本”——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证,兴奋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我也要把自己能用的器官捐出去!”而且,张德达的儿子和儿媳也都报名登记了。在他看来,这是爱心的传递。
同样因为家人受惠而选择捐赠器官的还有杨和绪、周世贵夫妇。均已年过花甲的他们告诉记者,自己的弟媳前年得了尿毒症,等了一年终于等到肾源,现在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
湖南80%的捐献者来自农村
今年46岁的村民颜柳英在去年4月就签下了器官捐赠自愿书,成为村子里最早签下自愿书的人之一。颜柳英说,自己只是一个裁缝,不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她只希望能“做一点善事”。
“做一点善事”这个朴实的心愿很早就在颜柳英心里扎了根。多年前她就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献血车没来村里,她就专门跑到镇上去献血,还带着丈夫一起献。在献血时,她还签下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协议。
村民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签下捐献自愿书。
村民观念的改变让颜柳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越来越多的“队友”。
今年71岁的赵光兴决定“把能用的器官都捐出去”。他说,家里人都没反对,正上小学的小孙女甚至还说:“爷爷捐了,那我也要捐!”
当天,共有88名村民签下了器官捐赠协议,年龄最大的年过八旬,最小的是“90后”。
汪细香娭毑在自愿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今年76岁的汪细香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旧社会时,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苦,但现在的日子很甜。她虽然没有文化,但也想做点好事回报社会。志愿者帮她填好了表格,她在签名处,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省开展器官捐献工作10年来,截至今年5月20日,全省累计报名登记15764人,其中长沙地区5226人;历年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155例,共捐出大器官5734个,使5308个重病患者重获新生;所有捐献者中80%以上来自农村。”5月21日,湖南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副主任罗旭斌在活动现场告诉记者。
移风易俗,心灵美才能建设美丽乡村
在旧观念里,农村是喜欢风光大葬、入土为安的,但在有8100人口的高田村,这么多村民愿意捐献器官或遗体是为什么?
高田村党总支书记张学文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最直接的原因是有两名村民因为器官捐献而受益。而从去年开始,村委会在每晚村里的广场舞开场前,都会播放讲述长沙16岁少年叶沙捐献器官救了7个人的“一个人的球队”感人视频,让更多村民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张学文说,这也是村里移风易俗工作的成果。去年8月,高田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坚决履行殡葬法规”“坚持从简办丧”“引导丧主到公益性墓地集中安葬”……这些条例都被写进了红白理事会章程里。
“推动移风易俗以来,村里再也没有‘风光大葬’这样的事情了,火葬也取代了土葬。”张学文告诉记者,“和被烧成灰相比,村民们更希望能为社会做点贡献。”
近年来,高田村共走出了562个本科以上大学生,其中研究生有87个,还有2个博士。走出去的人拓宽了视野,回头又为村子建设出力。“这些年来,外出工作、经商的村民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自发捐款,达到了一千万元以上。”
而留在村子里的村民,通过出租建筑器材、批发五金、种植烤烟、水果和水产养殖等实现了致富,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27000元。
物质富裕了,村民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近年来,高田村修建了6个健身广场,成立了国学馆、太极拳队等。
“志愿捐献遗体的八十多岁的娭毑,就是被太极拳队的队员说动的!”张学文说,村里现在山美水美环境美,但心灵美才能建设真正的美丽乡村。他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