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梅:一个陌生女孩的求助信催生了一个女作家

2018-10-31 阅读数 78084    赞 1

湖南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专访 悦读 凤网悦读 阮梅

阮梅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供图:受访者

这本专门给孩子看的书叫做《亲爱的女儿》,阮梅的女儿收到她的这本著作时,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也是湖南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阮梅怎么也没想到,女儿读到这本书时当时就哭了,“她说妈妈小时候没能回答她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了答案”。为此,女儿特地买了三十本书,送给她班上的学生。

对儿童文学作家阮梅来说,这无疑就是一个最大的安慰与骄傲。然而,有些读者也许并不知晓,早年的阮梅曾是一个写报告文学的十分理性的作家。让人惊讶是,无论是此前写报告文学,还是后来写儿童文学,阮梅的“成绩单”上似乎永远写着优秀二字。

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时,她先后出版了《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汶川记忆:中国少年儿童生命成长启示录》、《天使有泪》、《罪童泪》等8部作品,很多文章入选多省中考模拟试题、多省中小学生语文辅助读本以及《新华文摘》等100多个重要选本,并获得第十一届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写儿童文学时,阮梅又先后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四届全国十大魅力诗人奖、第四届北京文学奖……

显然,阮梅的创作生涯始终没有离开过“儿童”与“少年”,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驱使,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10月28日,岳阳市华容县文联主席阮梅跟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谈起了她与儿童文学的不解之缘。

湖南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专访 悦读 凤网悦读 阮梅

阮梅去了很多学校和学生做交流。

一封信带来的使命感

“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和心理健康,是因为一封信”。阮梅说,当时正在《华容报》担任副社长,报纸上开设了一个名为周末聊天室的专栏,专门以书信的形式跟学生读者交流。2003年,跟很多县级地方报纸一样,《华容报》也被撤销了。收拾东西离开报社的时候,阮梅在众多资料里发现了一封与众不同的信。

阮梅记得,信封的反面用红笔画了两个大大的叉,她打开信,对方称呼她为“梅老师”,说自己晚上常常梦见蛇,经常失眠,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信的末尾,来信的小姑娘写下了无数个“救我”。

这封信让阮梅心惊肉跳,难道现在的孩子要面临着如此大的压力吗?

顺藤摸瓜,她找到了女孩的学校和班级,但那时,女孩已经因精神疾病被家长送去医院治疗了。她终究没能见上女孩一面。

这事对阮梅影响非常大,此后她决定,要用业余时间从事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她希望能通过调查,让更多人来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

“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有的因无人监管意外死亡,有的遭受意外终身残疾,有的早早辍学流浪度日,有的变成了罪犯的帮凶。”阮梅回忆,当在周边的一些走访调查经历就让她感到触目惊心,于是,决心写一本关于农村少年儿童现状的报告文学。但她并不想局限于小小县城,她希望能到更多地方去,了解更多少年儿童的成长情况。

但此时的《华容报》已被撤销了,丈夫所在的棉麻公司也面临改制,女儿又刚刚考上大学。夫妻两人都没了固定工资,生活费加上女儿的学费就够让他们伤脑筋了,哪来钱继续走访调查呢?

“文学也需要有使命感。”纠结许久,阮梅还是毅然决定要去走访调查。她贷款借来孩子的学费,又找弟弟借了路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走访调查。

她去了全国六个重点打工省份,走访农村留守儿童;她去了康复医院、精神病院、少管所、看守所,与青年少面对面交流;她深入汶川地震灾区,采访了经历灾难的师生。在这三次大型走访调查过程中,阮梅面临着经济拮据、交通不便、方言障碍等问题,“有好几次都差点崩溃了。”所幸,最后她坚持下来了。

五年过程中,阮梅先后接触少年儿童6000多人,教师、家长600多人,出版了系列作品《天使有泪》、《世纪之痛》、《汶川记忆:中国少年儿童生命成长启示录》和《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教育界等社会各界的普通重视,《世纪之痛》还成为国内百家高校及国外多家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进一步了推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湖南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专访 悦读 凤网悦读 阮梅

从报告文学到儿童文学

多年的走访调查,让阮梅对少年儿童群体的了解更加理性与透彻,也为她之后从事感性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生活体验。

2007年4月,阮梅到鲁迅文学院参加“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习。这个班是全国首个儿童文学作家班,录取的大多是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儿童文学作家。虽然当时的阮梅还没有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但因为她之前的写作主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很幸运地参加了。”

也许是受学习氛围的影响,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阮梅即兴写了几首小诗,投给了《儿童文学》。“半个月后,我竟然收到了《儿童文学》主编徐德霞老师亲自回复的邮件。”时隔多年,阮梅回忆起这封邮件时仍然难掩激动,“他告诉我,我是用母亲的角度在写童诗,这在儿童文学作家当中是很少见的。”正是这封邮件,阮梅打开了另一扇走向儿童文学的大门。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四十多天里,阮梅先后写了二十多首童诗,后来相继发表在《快乐语文》、《少年儿童文学》、《中国中学生报》、《儿童文学》等报刊上。其中,《母亲的眼神》后来当选为“‘2008’十首魅力诗歌”之一,也进入了很多种儿童文学选本。2016年,阮梅的散文《空心的竹子会唱歌》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

“这应该是儿童文学送给我的见面礼了。”阮梅说。

阮梅告诉记者,虽然在大众眼中,她一度是个十分理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但在内心深处,她只是一个外表长大了的儿童,内心依旧敏感和脆弱。“当我内心的痛点和社会的痛点相吻合,我就想发声。”接触儿童文学之后她才意识到,也许一篇直接写给孩子的小美文,比一部写给大人看的报告文学更能通往少年儿童的内心。

《亲爱的女儿》就这样诞生了。在这本书里,阮梅写了17封给女儿的信。她回忆自己童年的棉质裙子,写起那些曾走访过的孩子,直面自己的内心。她以她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在遭遇焦虑、抑郁、校园欺凌等各种问题时该怎么做,还聊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业与理想的距离、爱情与婚姻的畅想、疾病与健康的疑虑等等人生话题。

她在书里的《后记》里写道:“时代不同,但成长的疼痛、成长的期待是相同的。这本书里的每一篇,都有我少年成长历程里不可忘却的疼痛记忆。”也许正因为这样细腻体验,阮梅的女儿第一时间读到母亲这本书时,会忍不住流泪。

让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亲爱的女儿》出版后,阮梅去了很多学校和学生做交流。“有个女孩子,抱着我就哭了,她说她本来很恨自己的母亲,看了三分之一后就决定和母亲和解了。”

也有男孩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我在里面讲到了青少年轻生的问题,有一个男孩跟我说,他读初中时学校有两个同学自杀了,高中时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同学跳下高楼,这让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厚重的阴影。”男孩感叹,如果能早点看到这本书,他的身边会少很多伤害,多很多快乐。

在与这么多青少年交流的过程中,阮梅坚定地认为,让孩子感到快乐才是成长的第一要义。

“对学校、国家来说,一个青少年是几千分之一、几亿分之一,但对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就是全部。”阮梅说,相较成才,让孩子成人更加重要。“平时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情,家长都会帮你解决,让他们拥有乐观、包容、良好的品德。”

她表示,家长们要给与孩子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更多的陪伴,“带着孩子去游历,去做社会实践,去接触大自然,这样可以消减他们的压力。”

“和孩子一起阅读也是消减压力的方法之一。除了我写的《向着光亮成长》、《亲爱的女儿》,我还推荐了几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比如《人鸦》、《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都能让人受益匪浅。”

如今的阮梅还担任湖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工作忙碌,但她仍旧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笔耕不辍,除了文字,她还打算给自己的书画插画。“我本来就是学美术的,中途去当了作家,现在想把画画这个技能捡起来。希望以更丰富的形式创作出更多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儿童文学作品。 在我看来,让孩子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