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飞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11月12日上午,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跟往常一样,游客排着长龙逐一走进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这是村主任朱向群的祖屋,现在已经成为湘南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眼下虽然已是旅游淡季,但沙洲村的游客数量似乎并没有回落。靠着旅游,该村一年能有4千万的收入,并在去年底前实现了全面脱贫。
面对这一景象,朱向群感慨:“我们沙洲村能有今天,得从35年的这个时节说起。”
1984年的11月的一天,来自《经济日报》的青年记者罗开富在沙洲村的村口,遇见了瑶族老太太徐解秀——朱向群的曾祖母。那时,罗开富正在全国各地进行“重走长征路”的采访。到达沙洲村时,身着红军服、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罗开富,和多年前宿营在此的红军形象如出一辙。这吸引了徐解秀老人的注意,她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问道:“您是北京来的,能不能帮我找到三个红军姑娘……”
几天后,沙州村和一个叫“半条被子”的历史故事出现在《经济日报》,感动了无数人。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再一次深情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并在讲话中指出:“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如此之大的反响?最近,编剧、作家蒋志飞新出版的小说《半条被子》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半条被子”背后的三个女红军
1934年深秋,红军长征的队伍经过湖南汝城,宿营沙洲村。村民们受国民党清乡队的蛊惑,以为共产党是“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队伍,纷纷带着粮食、妻子儿女逃往深山。徐解秀因为是个小脚女人,跑不动,因此便留在了村子里。因为国民党清乡队长期的掠夺和搜刮,徐解秀原本富裕的家庭变得家徒四壁,甚至连床被子都没有。
让徐解秀没想到的是,这次来的队伍既没有闯门,也没有抢东西,只是一个个蹲在屋檐下,靠在柴堆边躲雨避风。在徐解秀的一再邀请下,那段日子,三位女红军战士便和她一起同吃同睡,直到红军重新上路。临走前,三位女红军见徐解秀没有被子盖,于是将三个人合用的被子裁下一半,没有补丁的那一半交给了徐解秀。并承诺,等革命胜利了,一定会回来看她,给她送一条新被子。
50年后,徐解秀向前来采访的罗开富打听的三个红军姑娘,就来自她讲的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1984年,报道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以及部分老将军的高度关注,于是,这些女红军和老将军委托罗开富代表红军战士给徐解秀寄送了一床崭新的被子,兑现当年三个不知下落的女红军战士的承诺……
当这个故事进入畅销书作家、编剧、词作家蒋志飞的视野时,他立马对这个题材有了兴趣。“这种令人感动的红色精神值得被记录以及更好的传播。”为此,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漫长创作。
此前,蒋志飞一直用笔名“志在飞”进行创作,从1987年开始便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此前已发表长篇小说《市委办公室》、诗集《无题的思绪》等,此次写作《半条被子》,他的思路跟以往不同,“既打算写一本小说,同时还要写一个电影剧本。”
一本书背后的三年耕耘
由于还有本职工作,他每天八小时之内跟所有人一样要上班,文学创作是八小时之外的事。每天下班,同事们离开了,蒋志飞便留下来,一个人坚持在办公室写作三个小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星期六、星期天,他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门写作。
为了获得更鲜活的资料,蒋志飞从长沙去往汝城县沙洲村开车走了七八次。从长沙去往北京采访,也跑了三四次。他既反复跟徐解秀的儿子、孙子、曾孙交流,也和当地党史部门专家座谈;他还走访了红军长征地;经常坐在徐解秀当年居住的老屋里感受当时的环境;同时,也总是和“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现者、《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罗开富交流,获取各种细节。
采访结束后,为了呈现红军长征的宏大历史,他阅读了13本参考著作,力图在真实的故事脉络里,融入最符合逻辑的历史背景。
辛苦耕耘三年后,长篇小说《半条被子》终于出版。与此同时,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半条被子》也出炉。这是蒋志飞第一次尝试写作电影剧本,却一举夺得了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题材优秀剧本奖。并且被选为在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展映上首部播放的影片。蒋志飞说:“电影不久将在全国院线上映。”
小说《半条被子》通过半纪实、半戏剧化的形式将镜头聚焦在红军长征时期的汝城县沙洲村,在波澜壮阔的长征史实背景下,讲述了这一个山区小村庄的村民与红军,从误会到相知再到依依不舍离别的故事。其中主角,就是徐解秀与三个女红军。在原有故事的历史事实上,给三个不知道姓名的女红军设计了姓名,还设计了人物前史。
她们三人中,有逃离国民党抢婚的医生女儿“王木兰”,有家中父母因无钱看病去世,跟着哥哥当了红军的“刘百灵”,还有父亲去世后因家贫只能用稻草做被子的“张小妹”。她们成为红军卫生员。在沙洲遇见了徐解秀后,她们救了她发烧的儿子小武,帮助同村孕妇阿青接生……通过戏剧化的处理,三个活泼、温情的年轻女红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新书首发现场,罗开富觉得蒋志飞的创作十分严谨,既结合党史材料,又紧扣历史逻辑。“比如,为什么三个女红军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福建人、一个是江西人?”罗开富说,这正是考据当时的历史资料得来的。
一种精神背后的巨大力量
蒋志飞在对徐解秀的家人的采访中得知,徐解秀在临死前,曾把子孙们叫到一起,问他们:“那三位女红军找到了吗?”孩子们回答说:“还在寻找”。徐解秀想了想,告诫他们:“要永远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人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的好人。”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徐解秀的后人中,当兵的就有5人,党员有4名。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在沙洲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带领全村人通电、修路、架桥、建学校;曾孙朱向群后来也被村民选为村主任,他上任后,变着法子带着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由于沙洲村地处大山深处,一直以来因交通不便导致村民普遍贫困。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以后,借助“半条被子”的影响力,沙洲村开始建设红色旅游基地。修路,建纪念馆,建设景区设备……蒋志飞说,现在村里和以前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徐解秀的孙女朱文萍、侄孙女朱淑华,原本外出在深圳打工。2017年回到家乡,看到了家乡搞旅游带来的变化,她们马上报名了讲解员的选拔,并同时得到了录用。
作为村里红色景区的讲解员,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发生在这里的红色历史故事讲给游客听。 “这是一张楠竹钉成的床,80多年前一个深秋的冷雨夜,三位女红军战士和我曾祖母、我爷爷就是横躺在这张床上,我爷爷当时才一岁多……”来过这里的游客,几乎都对这两个身份特殊的讲解员给予一致好评。 朱文萍说,虽然在家乡当讲解员,每年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少好几千,但是荣誉感和使命感让她备受鼓舞。
除了发展红色旅游,去年,沙洲村还开发了集体农庄:“瑶家乐”,年利润20万。安装了光伏发电基础设施,建立了公益服务队,包含了6个保洁员。2018年底,全村贫困户30户93人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万二千元,集体收入二十多万。“要知道,2010年,这里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四千元,集体收入为零呢”蒋志飞感叹道。
在蒋志飞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长征精神”是分不开的,他还十分自信地表示,随着“半条被子”的历史故事变成电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这个有故事的村庄还会发展得更好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