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陈迎山家人的回忆:弟弟说会在新疆安家,便真的没有回来

2018-08-15 阅读数 203390

编者按:

1974年至198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长476.54公里的南疆铁路。为此,铁道兵部队共牺牲官兵268人。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被战友匆匆安葬在铁路沿线。

直到前几年,在铁道老兵的建议下,新疆巴音郭楞蒙族自治州和静县人民政府拨款1250万元,修建起铁道兵烈士陵园,把分散的12处零散烈士墓迁移至陵园,并开启了“为铁道兵烈士寻亲”的征程。

上一期,我们的记者前往永州市东安县和宁远县,帮助南疆铁道兵战士周玉国和刘和平找到家人,并通过全媒体发稿,获得了数十万名网友对烈士的点赞。今天,记者再次出发,前往长沙宁乡市和怀化沅陵县,为牺牲在南疆铁路的战士陈迎山和董明发寻找家人……

第四站:长沙宁乡

烈士陈迎山家人的回忆——

弟弟说会在新疆安家,便真的没有回来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莫雪霈

8月12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宁乡市大成桥镇梅鸣村的陈梅莲家,此时,这位71岁的妇女正赤着脚在家中干活。

听说记者是为了弟弟陈迎山的事情而来,陈梅莲突然别过头去,也不顾方才切过辣椒的双手,直接捂在脸上,“不能提!不要再说这些往事……”说完,眼泪唰地一下掉下来。

烈士陈迎山家人的回忆:弟弟说会在新疆安家,便真的没有回来

陈梅莲说,这是跟弟弟的唯一“合影”,要显得开心一些。

陈迎山同父异母的弟弟陈迎亮告诉记者,43年前,姐姐第一次知道哥哥死讯时,曾太过悲痛以致哭到昏厥,一两小时都不省人事。

稍微平复了心情,在陈迎亮的劝说下,陈梅莲还是接受了采访。

“我弟弟没过几天好日子,牺牲的时候才25岁。”陈梅莲回忆,1952年,陈迎山才1岁多,陈梅莲也不到5岁,父母便离婚了。父亲四处打工,家中只有陈梅莲、陈迎山和爷爷相依为命。因为家里太穷,姐弟俩都上不起学,小学都没念完。

不仅没有学上,也没有像样的衣服和鞋子。姐弟俩穿着又旧又大的衣服,饿了就在路边揪些野草,回去放锅里,用水炒炒,吃下去填饱肚子。

姐弟俩就这样相依为命着长大,直到陈梅莲17岁从玉堂村嫁去梅鸣村,出嫁的那天,内敛的弟弟掉下了男儿泪。

梅鸣村离娘家大约3公里,“每周他都会来看我。”再后来,陈迎山十六七岁了,也开始四处打工为生,便不能常来看她。“几个月才见一次,他个头窜得很快,有一天进门时,头都能挨到上门框。”陈梅莲指了指家里的门,“他说他在煤炭坝的某个煤矿上做挖煤的临时工。我想想就心疼,他这么高的个,每天弓着腰在煤矿里干活,多难受啊。”

直到1972年,在叔叔的介绍下,陈迎山去玉堂大队公社报道,成为了一名军人。12月8日凌晨2点,大成桥乡的所有新兵从公社出发,要在12月15日前赶到四川省西昌市参加集训。

烈士陈迎山家人的回忆:弟弟说会在新疆安家,便真的没有回来

陈梅莲红着眼眶,抱着弟弟陈迎山的遗照不停地擦拭。

这次,陈迎山没有哭。害怕离别伤感,他也没有来向陈梅莲告别。等陈梅莲再见到弟弟时,已是1976年的春节,陈迎山请假回家探望。

坐火车从新疆吐鲁番到长沙,中途要在河南郑州转车,颠簸了7天7夜,陈迎山回家放下行李,第一时间赶到姐姐家。

“以前收到弟弟的信,说自己在部队过得很好,我总担忧他是报喜不报忧,那天看到他,高了,也黑了,穿着比以前在家里穿得好多了,还有鞋子,终于不用总是打赤脚了。”陈迎山难得回家,陈梅莲赶紧找人给弟弟说媒,把多年不舍得做新衣而攒下来的布票全部给了弟弟,“让他以后订婚送礼也不至太过寒酸”。谁知,陈迎山临行前说:“姐姐,我以后大概会在新疆那边安家。”

弟弟是否在新疆那边已经有了牵挂,陈梅莲也没有细问,只是当玩笑话听听也没在意,谁知竟一语成谶。

1796年9月中旬,村里邻居传出陈迎山去世的消息,陈梅莲不敢相信,便四处打听。提心吊胆过了一个月,10月底,她真的收到了弟弟的遗物。

“就是一些旧的衣服、鞋子,一张照片,其他也没有了。”陈梅莲起身拿过抹布,将装有弟弟遗像的相框仔细擦拭后,才指给记者看,“在部队照的一张照片,是他唯一的遗物了,其他的衣服和鞋子都因老家屋子漏雨而被损坏了。”

问及会不会去新疆拜祭弟弟,陈梅莲的眼眶又红了。她沉默了一会回答:“现在去看已经没什么意义,以后要少提他的事,不去想就不会那么痛。”

相关链接:《战士董明发亲友的回忆:父亲最大的遗愿是“带他回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