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报/凤网 记者 李立 罗雅洁
“妈妈爸爸,我希望你们能回家过年,回来陪陪我!”对于衡阳市祁东县成章学校53班学生彭楚璎来说,自己文章中的“亚美”就是自己的投影,并借她的口说出了自己“小小的愿望”。彭楚璎的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她能否如愿以偿,见到阔别5年的父母,不得而知。
彭楚璎的这篇文章,被收纳在湖南省妇联主编、湖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成长的故事——百位留守儿童的爱与梦想》文集中。湖南省妇联儿童部部长黄兰香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她们收到了一万多篇留守儿童的文章,在经过作家、学者的遴选后,选择了100篇收入文集。他们的文笔或许稚嫩,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既有深深的愁,又有浓浓的爱,更有很多小小的心愿和美丽的梦想。
年终岁末之际,正是外来务工人员大举返乡之时,他们中很多人正是湖南350万留守儿童的父母。每一名如彭楚璎一样思念父母的留守儿童,是否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他们的小小心愿又是否都能实现?
留守儿童早当家
毛青至今仍记得7岁那年,第一次跟着爷爷上山砍柴的情景。
“7岁的我,稚嫩的肩膀上扛着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竹篓,亦步亦趋跟在爷爷的身后。爷爷在前头割挡路的杂草和柴枝,我则在后边俯身捡起那些零散的木棍。整座山林寂静无声,唯有偶尔的蝉鸣打破静谧。不多时,汗就湿透了衣裳,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如今,已经是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宝农学校93班学生的毛青,在书写起作为留守儿童的自己早早尝到的生活艰辛时,笔下已波澜不惊。
同样是7岁时,株洲市渌口镇中学14061班的孙可人,已开始帮生病临时去不了菜市场的爷爷奶奶卖菜。因为胆子小不敢叫卖,菜摊在3个多小时内“没有几个人光顾”。看见时间不早,“急得直跺脚”的孙可人终于“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大声叫卖。很快,顾客们都注意到了这个小小年纪就帮家里卖菜的孩子。孙可人发现,自己第一次独立闯荡收获不小,“回家数完钱,竟有60多元”。
在10岁时,周律敏就已经开始带着比他小4岁的弟弟。有一次,弟弟突然肚子疼,“疼得冒出汗珠,表情都扭曲了”,爷爷奶奶又正好不在家,周律敏赶紧背起弟弟去医院。周律敏的懂事和沉稳,让医生也惊讶不已。
第一次上山砍柴,第一次割猪草,第一次带弟弟看病,第一次排水,第一次炒菜,第一次喂猪……离开了父母的小心呵护,留守儿童早当家。在湖南1300多万儿童(不满16周岁,数据来自《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占比近27%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学习之余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劳动,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艰难。
巧克力的味道甜中带苦
生活的艰难,还体现在物质的匮乏上。
谢思盈曾收到“远方旅游回来的朋友”送给她的一盒牛奶巧克力,倍加珍惜,“打算把它收好日后再吃”,但因为实在“经不住诱惑”,她还是尝了一块。
“牛奶的香浓与可可的馥郁完美地集合在一起,那香甜的味道,就像天真烂漫的童年。”曾在深圳幸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谢思盈这样描述巧克力的滋味。但随着父母的离婚,没有工作、又带着年幼妹妹的母亲无奈之下,只能把谢思盈送回湖南涟源,让外婆抚养。
“起初,出于母亲不断寄钱的缘故,外婆待我还是很好的,可后来母亲不小心伤了脚,没法正常行走,不能正常工作,寄来的生活费也‘缩了水’,外婆的笑脸渐渐只面向表弟,对我则是动辄打骂。”年幼的谢思盈并不知道,美好童年生活的逝去该归咎于谁,她只是觉得,“昔日的牛奶巧克力经不住岁月的变迁,香甜的味道变得苦涩。”
跟许多女孩子一样,从小跟着阿公(爷爷)长大的凌雅婷,心心念念最想要的是一个洋娃娃。没有等来心仪的洋娃娃,凌雅婷的情绪终于爆发了,“我开始嚎啕大哭,满地打滚。有不买洋娃娃便不罢休的意味”。为了让孙女开心,无奈的阿公终于为凌雅婷买回了洋娃娃。
无意间,凌雅婷从深夜阿公与阿婆的谈话中,得知了阿公“拖着病体在工地上做苦工”赚钱帮她买回洋娃娃的内情,哭得泪水涟涟,“悔不当初”,从此“懂得体谅别人,学会不再任性”。
父母与亲情,孩子们写得最多
尽管与父母远隔千山万水,甚至几年不能谋面,对父母的思念,对他们能回家的期盼,依然是孩子们的笔端流露得最多的内容。哪怕这种思念和期盼,可能并不会有结果。
在父亲因车祸去世后,朱诗音的妈妈离家去了外地打工,一去三年,再也没有回来。爷爷奶奶也不让朱诗音去看妈妈,“我知道,他们怕我看到妈妈的新家会难过”。其实,朱诗音早就从乡邻的口中得知,“妈妈有了一个新家,还给我添了一个弟弟”。懂事的朱诗音在文章中写道:“妈妈,我不怪您,如果您幸福我也会高兴的。”
欧嘉琳见到久别的父母,是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的病床上。那一刻,欧嘉琳甚至忘记了伤口残余的疼痛,欢呼“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们了”。
父母的照顾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他出院后,他们又离开了家乡。“早知这样,我还是躺在医院里好。”沮丧的欧嘉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父母理所当然是留守儿童们最亲最盼的人,但也有例外。
对于邵阳市隆回县荷田乡长鄄学校的蒋小燕来说,至亲至爱的人是她的爷爷——蒋小燕的妈妈“因为受不了爸爸的毒打和好吃懒做,狠心抛下了嗷嗷待哺的我,至今音讯全无”,而她爸爸“本想卖掉我,换点赌资”,被爷爷拼命阻拦后,扔下老父和幼女,离家出走。
相依为命的祖孙俩生活得极为困难,爷爷“把米磨碎,碾成米粑粑”,来代替孙女所需要的乳汁和奶粉;山里的野果子是零食;玩具则是竹子做成的摇摇小板凳……
缺失色彩的童年,他们绽放光芒
因为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尽可能多的关爱和守护,这些留守儿童的文章中,有着与他们的年纪并不相符的懂事和早熟。
从小被教导要诚实做人的谢子菲,人生中撒的第一个谎是告诉身患肺癌的爷爷,他其实得的是肺结核,好让爷爷积极配合治疗。
罹患脑癌的周元瑞,在眼角膜无偿捐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憧憬着,那个得到他眼角膜的人“就是我的眼”。
孩子们已经开始接受并正视自己是留守儿童这一现实。益阳市南县青树嘴镇中心小学的林琳觉得,“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应该更加懂得感恩”。远方的父母断断续续的关爱,隔代亲人不离不弃的守护,身边的老师、同学们的温暖,以及社会的关注关怀,是这些孩子缺失色彩的童年中不可多得的亮色。
母亲离世、父亲外出打工、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周琪刚到学校时,“自卑,怯懦,生活一片灰暗”。但慢慢地,周琪发现同学们看她的眼神“不一样了”,有的主动和她打招呼,邀她一起上学,还有同学在她的课桌里放小零食和小礼物。期末,周琪才知道,这都是班主任张老师的嘱咐。而且,在张老师帮助下,周琪还得到了诸多好心人的资助。周琪说,她一定要记住那些为她撑起心灵晴空的人。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这些文字真情流露,纯真质朴,令我们震撼、感动并且深思。当这些文字聚拢,一幅当代乡村少年儿童群像图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红叶认为,《成长的故事——百位留守儿童的爱与梦想》一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一本作文集,所有关心孩子、关心教育的家长、老师及研究者们都应读读。
在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看来,这些孩子背负着超龄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有比同龄人更多的坚强与勇敢,这本文集能“让我们静静聆听他们共同谱写的这首爱与梦想之歌”。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社会福利,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中城乡二元割裂,地区发展差距等诸多矛盾的缩影。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这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九年制义务学校读书的李昱,会在双休日时尽快回家,帮奶奶打理金银花,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每到金银花开时,爸爸妈妈就会回家了”。已上初中的李昱,偶尔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不会也像我们一样成为留守儿童吧?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布,首次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顶层设计。当年5月,全国妇联在湖南启动“让爱留守——妇联系统关爱留守儿童特别行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振红(时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出席并作出具体要求和部署。当年8月,湖南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林林总总的一些措施,都是希望能唤起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关怀留守儿童成长、成才,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