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时评:不要把所有垃圾都记在素质账单上

2013-10-08 阅读数 516251

文/邓海建

10月6日,黄金周第六天,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累计游客人数达35.66万人,产生垃圾共计109吨。“天啊,怎么这么多垃圾”、“这得多重啊”……一路上,景区清洁工耳边不时传来游客的惊诧之语。(10月7日《新京报》)

凤眼时评 旅游垃圾 十一黄金周 黄金周旅游 十一黄金周旅游

资料图

垃圾太多、素质太低,似乎是天然有理的一对结论。但就像微博上揭秘的,骂广场垃圾的人,有多少了解到以下事实呢:为了安全,广场几无垃圾箱;为了保持秩序,参观者必须排长队、不得随意走动,因此有垃圾必须就地摆放。11万人严格遵守排队秩序,雨夜开始,苦等升旗仪式,脚下的垃圾,什么样的“素质”能自己消化?6天产生的100多吨垃圾,不等于“6天乱扔了100多吨垃圾”,这是两个性质迥然的事实判断。2013年的“黄金周”是堵、是乱,但还是请不要把所有垃圾都记在素质的账单上。

一者,内地游客的文明素养尽管有待提升,却始终在进步。在世界舞台上,黄金周期间中国游客闹出的笑话虽然仍不少,这是事实,但未必是全部的事实。在有待转身的休假制度与超载的服务业态面前,高贵的素质恐怕也敌不过陋习的“破窗效应”,这是群体极化的自然反应。要反思的,不仅是个体素质,还有“人山人海”的出行潮。

二者,公共服务不到位的责任,不能一股脑记在游客头上。垃圾遍地,很多时候是因为垃圾桶不够。黄金周里的基础设施本就超负荷运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境遇之下,再有素质的游客恐怕也会选择没素质的生活方式应急。假设主角换位出演——把数以亿计的中国游客换位成外国游客,在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的人潮人海中,他们也会坚持不乱丢垃圾?更重要的是,文明素养不是骂出来的。历史上看,谁都经历过旅游文明的粗放阶段,这也不能算很丢人的事情。上世纪早期,英国人对美国人也有一种“暴发户”的印象。工业化中后期的日本游客等,也被人家皱过眉头、翻过白眼……假以时日,制度完备、引导得当,中国游客也可以摆脱“最不讨喜”的帽子。但养成一个暴发户和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所需的时间显然大不相同。

乱扔垃圾是不对的,素质低下也是不好的,但“十一”黄金周里的垃圾量,恐怕不能都折算成素质不堪的佐证。毕竟,如实的反思比想象的批判更有力,更有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