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徐珂
“1岁宝宝异物卡喉哭闹不止,情急之下‘防噎神器’一吸救命!”近日,这类剧情相似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视频中,家长手持圆筒状的“海姆立克防噎仪”,将面罩对准孩子口鼻,按下按钮便吸出异物,并称其为家中急救必备。如此号称能走进千家万户急救箱的小装置,真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吗?

一款“防噎神器”热销超9万件
11月3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收治了一名误吞电池的患儿,这是该科室不到20天内收治的第4例类似病例,其中,最小的患儿仅10个月。
而这样的案例在省内多家医院都时有发生。据湖南省儿童医院统计,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该院共收治因意外伤害入院的患儿22253例,其中呼吸道内异物病例达4066例,高居第二位。
今年正月初五,衡阳8岁男孩源源在睡梦中突然发出类似小喇叭声的异常呼吸声。源源妈妈猛然想起,除夕当天源源吹玩具小喇叭时,不小心将里面的发声口哨吸入口中。虽咳嗽剧烈,但当地医院喉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妈妈以为口哨已被孩子吞进肚子,便没有再多关注。察觉异常后,妈妈立即带源源赶往省儿童医院,医生最终在其气管内取出了那枚白色口哨。
“气道异物卡喉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至6分钟。”11月3日,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邵启兵表示,能否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急救措施,直接决定孩子生死,只有气管未完全堵塞,孩子仍有咳嗽或自主呼吸能力时,才能为送医或进一步施救争取时间。
而现实中,因不懂正确的急救方法,或慌乱中操作失误,错失最佳抢救时机的例子不在少数,于是,一款宣称“快速救急”的“防噎神器”迅速走红。
11月4日,记者在购物平台搜索发现,相关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均标榜“家庭急救常备神器”,其中一款售价约160元的产品显示全网热销超9万件
便捷性与急救效果引争议
“防噎神器”全名为海姆立克家庭用抽吸器,商家普遍标注“属于非医疗器械”。产品机身印有图文操作指南,宣称“无需专业技能”“老人小孩都能会”“傻瓜式操作”。
记者梳理部分网店评论发现,多数消费者出于“防患于未然”下单。“孩子八岁,吃东西狼吞虎咽,买一个放家里有备无患。”“操作简单,看指南就会,吸力也大。”“看到宝宝卡喉新闻害怕,赶紧下单,买个安心。”但也有不少网友对其实际急救效果存疑:“真到关键时刻,光靠吸一下能行吗?”
在产品详情页,记者看到,商家介绍原理时强调其利用负压抽吸,在上气道形成瞬间负向气流,吸出异物,操作简单,能减少器官损伤风险。对比传统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需技巧并依赖冲击腹部压力形成向上气流排出异物”的特点,商家更突出防噎仪“无需技巧、人人会用”的优势。
对于防噎仪宣称的“全年龄通用”,邵启兵提出质疑:不同年龄段人群气道直径和口腔大小不同,婴幼儿气道狭窄,成人尺寸面罩无法贴合,负压泄漏时难以形成有效吸力。
仅可用作家庭辅助选项
不能替代专业急救
“‘防噎神器’和海姆立克急救法虽都应对气道异物梗阻,但原理和适用场景差异明显,不能混为一谈。”邵启兵明确表示,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快速挤压腹部,迫使膈肌上抬,压缩胸腔空间,产生向上气流冲出异物,“这种方法作用于整个气道,适用范围广,对嵌顿较深或卡得较紧的异物效果更可靠”。
更值得关注的是,防噎仪可能引发呕吐或胃内容物回流至气道。普通人紧急情况下难区分异物在气道还是食道,若异物在食道,用防噎仪负压抽吸不仅吸不出,还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呕吐,呕吐物被吸入气道造成二次堵塞,加重窒息风险。他提醒,家长因防噎仪“简单易操作”的宣传,放松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学习,紧急时刻寻找仪器、按步骤操作,反而可能错过“黄金四分钟”。
“预防远胜于急救。”邵启兵建议,咀嚼和吞咽功能较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日常要多加注意:老年人饮食以半流质或软食为主,儿童养成安静进食习惯,成人避免边吃边说笑。湖南万众和社区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介护部经理张灿长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她表示照护领域始终是防大于治,“家中有高龄老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可将‘防噎神器’作为适老化改造的辅助选项,但必须清楚,它不能替代专业医学评估和规范的急救手段”。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