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秋风一吹,馋虫立马被勾了出来。不少人总想着“犒劳”自己,补上夏天的亏空——这便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贴秋膘”。可让不少人头疼的是,明明没刻意进补,夏天好不容易减下去的体重,一入秋就“打回原形”,身上的脂肪悄悄卷土重来。
究竟有没有可能在给身体“贴”上抵御寒冬的“能量储备”同时,还能收获轻盈呢?这成了很多人的季节难题。
“贴秋膘”不是人人必需
“夏天靠健身加控制饮食,体重维持得还不错,但长沙才入秋没几天,也不知道是身体的自我保护还是单纯嘴馋,整个人变成了大馋丫头,看什么都想吃。”最近,长沙妹子小朱很苦恼,降温才几天,她夏天减掉的肉就“反弹”回来,不到一周体重硬生生涨了两公斤。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和小朱拥有同样烦恼。有人说,自己没主动贴秋膘,但天气一冷食欲就变得特别好,“穿短袖的时候没食欲,降温之后天天往嘴里塞吃的”。也有人发现,明明吃得和夏天一样多,体重却噌噌噌地上涨。还有人干脆“放弃抵抗”,打算顺应身体本能、主动贴膘:“秋冬本来就是最容易长胖的季节,人的身体就是爱吃不爱动,本来就冷,再刻意减肥,不就是让自己‘饥寒交迫’吗!”

是不是每个人都该加入“贴秋膘”大军?
10月2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熊暑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贴秋膘”不是人人必需的。适合贴秋膘的人群主要有三类:一是夏季“苦夏”症状明显者,盛夏时食欲差、体重下降、疲劳乏力,入秋后食欲恢复但体力未跟上,需通过进补弥补夏季营养流失;二是体质偏虚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以及气血不足者,秋季适当补养能增强体质,减少秋冬感冒、咳嗽等问题;三是体力消耗过大者,如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夏季消耗远超常人,入秋需补充优质蛋白和能量,修复身体机能。
需慎重或不适合贴秋膘的人群同样明确:首先是超重肥胖及“三高”人群,过量进补油腻高糖食物会加重体重和代谢负担,可能加剧病情;其次是脾胃功能虚弱、易积食者,这类人群常出现腹胀、反酸、便秘等症状,盲目食用肉类、阿胶、人参等滋补品会引发消化不良;最后是患有急性疾病者,如感冒发烧、咳嗽痰多、胃肠炎发作期间,进补会导致“闭门留寇”,延长病程。
“膘”贴不对反而伤身体
“医生,我家孩子舌苔特别厚,早上起来还有口气”“孩子突然不爱吃饭了,肚子鼓鼓的”“孩子夜里翻来覆去睡不踏实,经常趴着睡”……最近,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收到不少家长的咨询,诊查之后发现,这种情况大部分都和积食有关。
“很多人贴秋膘越贴越胖,多半是踩了坑、忽略了细节。比如说,有些人把贴秋膘等同于多吃肉,忽略了蔬果摄入,会造成便秘上火;有些人觉得喝汤更有营养,其实营养还在肉里;还有人一早给孩子过度贴膘,认为秋膘贴得越多越抗寒,其实摄入过量脂肪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熊暑霖表示。
其实,传统贴秋膘重“多肉高脂”,现代科学更强调“均衡高效”。熊暑霖建议,先通过温和食物调理脾胃,如山药、南瓜、小米、莲子、炒白扁豆等,可煮成粥或蒸制食用,帮助唤醒消化功能,打好吸收基础。同时,减少生冷、油腻、油炸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要想贴秋膘贴得营养健康又无负累,以下这四个原则要把握好——
优质蛋白挑着吃:优先选低脂高蛋白食材,比如去皮鸡胸肉、去皮鸭肉、清蒸鱼、虾仁、瘦牛肉、豆腐和低脂奶,每天吃100~150克(约手掌心大小)。早餐加个鸡蛋,午餐用清蒸鱼替代红烧肉,补能量不堆脂。
主食换成“慢碳组合”:把一半精米白面换成糙米、燕麦、玉米、红薯,富含膳食纤维,血糖稳、饱腹感能持续3~4小时。晚餐用半根蒸红薯配杂蔬粥,营养更全还不腻。
吃饭顺序有讲究:遵循“先蔬菜、再肉类、最后主食”的顺序,先吃菠菜、西蓝花等低热量绿叶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能减少总热量摄入。用小号餐盘定量,每餐吃到七分饱,细嚼慢咽不积食。
食材要“温而不燥”:秋季主燥,多吃百合、银耳、梨、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怕冷人群可适量吃牛羊肉、当归生姜温补,阴虚火旺者则要避开温燥肉类。
动起来,膘才贴得“值”
熊暑霖特别提醒,贴秋膘不能只靠“吃”,还得配合“动”,运动才是“贴膘不堆脂”的关键。
他建议,每周做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八段锦等,每次30~60分钟即可;再搭配2~3次抗阻运动,用哑铃、弹力带训练10~20分钟,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谢。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工作时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用楼梯替代电梯,饭后走一走等,都能让减肥效率更高。
除此之外,日常习惯也要做好,保持睡眠充足,早晚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因受凉影响代谢。
熊暑霖强调,贴秋膘的本质,是顺应天时调理身体。只要根据自身情况“按需补膘”,坚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就能在秋天既养好体质,又守住健康体重,为安稳过冬打下扎实基础。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