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通讯员 王希
“孩子写作业头越埋越低,近视半年涨了100度,看着真揪心!”在课业压力与屏幕时间双重夹击下,孩子的视力问题成了家庭焦虑的中心。于是,当一款名为“拉远镜”的产品打着“近视防控神器”的旗号出现时,它迅速在家长圈中走红,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新晋“护眼标配”。一些购买了拉远镜的家长表示“孩子确实不趴着写字了”“感觉度数涨得慢了”……但更多家长心存疑虑:这真的管用吗?
原理可行,但临床效果缺乏实证
连日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拉远镜”品牌繁多,价格从一千元到五千元不等,部分热门款式月销量已突破一万单。商品详情页里,商家多以“光学黑科技”为卖点,称“通过反射镜或透镜组原理,将桌面书本成像拉远至3~8米,让孩子近距离读写变‘远眺’,缓解用眼疲劳、预防近视”。类似概念的“读写台”也同步热销,核心逻辑均围绕“延伸用眼距离”展开。
电商平台上热卖的一款拉远镜商品图。
家长王女士就是“种草”大军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身边好几个家长都买了,说孩子用了之后不趴着写字了,喊眼睛酸的次数也少了。我家孩子刚上三年级已经有50度近视,我想着花几千块钱能防度数加深,再贵也值。”但她坦言,下单前半信半疑,担心又是个智商税。
“拉远镜的光学原理是成立的。”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许银娥解释,这类产品本质是通过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组合,搭配角度调整,模拟将近处物体投射到远处的视觉效果,类似望远镜的反向应用,“理论上,它能减少眼睛看近时睫状肌的持续紧张,对缓解视疲劳有一定辅助作用。”
不过,原理科学不等于防控有效。许银娥直言:“目前并没有专业医学文献能证明拉远镜能防控近视,加上并无统一标准和材质要求,质量良莠不齐。”
对此,许银娥特别提醒家长务必要理性看待,分清“缓解视疲劳”和“防控近视”的本质区别——前者是改善眼部不适症状,后者是延缓眼轴变长、控制屈光度数加深,二者不能画等号,“如果家长只是出于给孩子缓解眼部疲劳而购买拉远镜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拉远’的距离在三米左右比较合适。”
更需要注意的是,“拉远镜”并非人人适用。许银娥指出,如果孩子本身存在斜视、双眼视功能异常等问题,强行使用这类设备,可能会加重视物模糊、头晕等不适,甚至影响正常视觉发育。特别是针对孩子已经出现了近视的情况,不去矫正视力,而依赖这类“防近视神器”,可能会适得其反。
防控近视不需要额外“高消费”
面对家长们的“护眼焦虑”,许银娥强调,近视防控没有捷径,更没有“万能神器”。
如果孩子本身属于近视高危人群(如父母双方近视),许银娥建议,孩子3岁前不能碰电子产品,3岁至6岁时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爱阅读、画画、拼积木、练琴的孩子,其实眼部也是在近距离工作,也要管控好时间。”此外,还要按时体检,她建议孩子0至3岁间,半年做一次眼部检查,3至6岁间一年做一次眼部检查。“早发现早干预,让孩子的近视来得晚一点,发展得慢一点。”若孩子已出现近视,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
“其实,很多防控近视的方法都不需要额外花钱。”许银娥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保证户外时间,每天累计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哪怕只是散步、玩耍,自然光线也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有效抑制眼轴变长,这是目前公认的“低成本高效防控手段”;控制近距离用眼,遵循“30~40分钟看近、5~10分钟远眺”的节奏,避免睫状肌持续痉挛,写作业时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坐姿,确保充足光照,不在晃动环境(如车内)读写;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偏食,尽量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
“家长关注孩子的视力是好事,但别盲目跟风‘网红产品’。”许银娥提醒,面对各类“近视防控神器”,理性比焦虑更重要,“先咨询专业医生,结合孩子的眼部实际情况做判断,才是对孩子视力负责的做法。”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