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别让文化飘在“云端”,扎根民间才能“带感”

2025-04-18 阅读数 41774

文/邹耀宸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场关乎文明根脉的讨论正在突破传统语境,看似聚焦顶层设计,实则关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

文化的传承贵在老百姓的“活学活用”,而非庙堂里的“香花供养”。一些地方将古建筑翻新成整齐划一的仿古街,却抽空了街巷里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某些非遗技艺被包装成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反而让文化成了橱窗里的摆设。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符号,而是让老理儿接上现代生活的茬——用“远亲不如近邻”调解矛盾,用“耕读传家”涵养家风,用“物尽其用”回应环保焦虑。当文化从书本里的概念变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思想时,传统才能真正扎根。毕竟,文化强国的底气,终究来自普通人的“日用之道”。

文化传承需要警惕“虚火”。流量至上的逻辑催生了不少“文化快餐”:用浮夸特效堆砌传统元素,靠猎奇改编消费经典IP,这种创新看似热闹,实则掏空了文化的精神筋骨。真正的突破应当像老树发新芽——用直播延续手艺人的匠心、以智能技术激活古籍的智慧、让方言在数字时代找到新表达,从而在生活中真正夯实文化的土壤。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比资金投入更关键的是“松土施肥”。要让老匠人不必追着流量跑,给年轻人创新留出试错空间,使文化真正成为生活的帮手而非负担。

建设文化强国,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精神根系”的修复工程。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复古或盲目的创新,而是要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让文化的根脉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扎得更深。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然鲜活,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保护,更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者在理解其精神内核后的再创造。今天的文化传承需要的正是这种“活的智慧”:既要守住戏曲里的家国情怀、古建筑中的天人合一,也要让它们与当代人的焦虑、期待、困惑产生真实共鸣。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从来不是靠刻意的保护延续至今。从《诗经》“民亦劳止”的朴素关怀,到今天“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踏实底气,文化的韧性在于始终回应着老百姓对过好日子的期盼。当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子、待人接物的分寸、教育下一代的底气时,“强国”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的生活质感。


来源:新湘潭

编辑:小清

审核:陈寒冰

相关推荐

  • 文/范鸿飞抓作风建设不能有疲劳期。今年全国两会一结束,党中央就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再次向全党宣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表明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
  • 文/华仔2025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科技成果展销会。当全球3000余位科学家、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在北京共同按下“新质生产力”的启动键时,这场盛会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悄然重构了科技治理的底层代码——从技术层面的追赶超越,转向
  • 坚定信念,直面风浪是中国面对“暴风雨”的唯一选择。4月9日,外交部、国防部重磅发声,指出对美方“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中方必将奉陪到底”“美国把中国当作威胁是严重的战略误判”,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 营商环境有多重要?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湖南意识到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
  • 文/罗超在决胜“十四五”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凝心聚力的战略举措,以严明纪律与激发担当的辩证统一,彰显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治理智慧。这场看似收紧约束的自我革命,实则是通过制度性重塑,为党员干部创造更为清朗的干事
  • 文/汪敏星表面上,一些地方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在接待上级领导或其他考察团时,不在机场、车站、辖区边界等地大张旗鼓地组织迎送队伍,也不专门制作并悬挂标语横幅,看起来“风清气正”。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仍然为了所谓的 “面子工程”或
  •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时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他勉励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群策群力,不断干出
  • 在全球格局风云变幻、不确定性激增的当下,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盛大开启。这场年度盛会以“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目光,为亚洲在复杂局势中寻发展新径、探合作新机。当下世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
  • 文/唐代远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没有终点,只有更高的新起点。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救助,从住房到基本养老,从能源到粮食安全,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民生大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既体现出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也勾勒出以高质量发展托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