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耀宸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场关乎文明根脉的讨论正在突破传统语境,看似聚焦顶层设计,实则关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
文化的传承贵在老百姓的“活学活用”,而非庙堂里的“香花供养”。一些地方将古建筑翻新成整齐划一的仿古街,却抽空了街巷里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某些非遗技艺被包装成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反而让文化成了橱窗里的摆设。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符号,而是让老理儿接上现代生活的茬——用“远亲不如近邻”调解矛盾,用“耕读传家”涵养家风,用“物尽其用”回应环保焦虑。当文化从书本里的概念变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思想时,传统才能真正扎根。毕竟,文化强国的底气,终究来自普通人的“日用之道”。
文化传承需要警惕“虚火”。流量至上的逻辑催生了不少“文化快餐”:用浮夸特效堆砌传统元素,靠猎奇改编消费经典IP,这种创新看似热闹,实则掏空了文化的精神筋骨。真正的突破应当像老树发新芽——用直播延续手艺人的匠心、以智能技术激活古籍的智慧、让方言在数字时代找到新表达,从而在生活中真正夯实文化的土壤。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比资金投入更关键的是“松土施肥”。要让老匠人不必追着流量跑,给年轻人创新留出试错空间,使文化真正成为生活的帮手而非负担。
建设文化强国,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精神根系”的修复工程。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复古或盲目的创新,而是要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让文化的根脉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扎得更深。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然鲜活,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保护,更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者在理解其精神内核后的再创造。今天的文化传承需要的正是这种“活的智慧”:既要守住戏曲里的家国情怀、古建筑中的天人合一,也要让它们与当代人的焦虑、期待、困惑产生真实共鸣。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从来不是靠刻意的保护延续至今。从《诗经》“民亦劳止”的朴素关怀,到今天“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踏实底气,文化的韧性在于始终回应着老百姓对过好日子的期盼。当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子、待人接物的分寸、教育下一代的底气时,“强国”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的生活质感。
来源:新湘潭
编辑:小清
审核: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