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
湘妹子们以奋斗之姿、智慧之光
在时代画卷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她们的身影
活跃在每一个需要担当的角落
她们的成就
辉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丰硕成果
她们的笑容
正是三湘大地万千妇女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潇湘巾帼心向党
WOMEN的30年
网络正能量精品征集主题活动
正如火如荼开展
收获了一批优质征文
让我们走进这些故事
通过「她」成长图景
感受这份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以下为文章部分摘录:
峰会时评
传承北京世妇会精神,共绘妇女发展新图景
文/万代红
10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他强调,展望未来,我们要重温北京世妇会初心,为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凝聚更广泛共识、开辟更广阔道路、采取更务实行动。
这场盛会既是对北京世妇会精神的传承,更是百年变局下为妇女发展开辟新航道的时代宣言。
传承北京世妇会精神,关键在于将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其一,强化政策赋能。推动各国将性别平等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妇女发展的资源投入,重点关注农村妇女、残疾妇女、少数族裔妇女等弱势群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妇女。其二,深化国际协作。打破地域与制度壁垒,在妇女教育、健康、就业、权益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例如共同推动女性数字素养提升、支持女性参与绿色经济、建立妇女权益保护跨国合作机制等。其三,激发妇女主体力量。尊重妇女的意愿与选择,支持妇女在各领域发挥创造力与领导力。须知,妇女不仅是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次峰会的召开,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这不仅是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更是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中国正与世界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人类进步的崭新篇章。
追光逐梦
泥土里长出的文学梦
文/蒋慕平
我始终坚信“在文学创作这块土壤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到长远的未来,一定丰收在望”。儿子成家立业后,我依旧保持着一边带孙子一边读书的习惯。儿子儿媳理解并支持我,从不干涉我读书写作。
这份对文学的坚持,也让我在创作路上逐步收获成果。2005 年,我买了第一台电脑,学会打字写作,同年就在吉林市《短篇小说》发表了首部作品《乡谣》,之后又在各大报刊陆续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2014年,我以城管退休干部与擦鞋大妈的故事创作现代小戏《擦鞋》,不仅被县文化局搬上舞台,还在岳阳市小戏小品竞赛中获银奖,更斩获湘阴县首届“农民文学奖”,被评为县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随着创作视野的拓展,我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我关注乡村振兴,为家乡写了多篇报道。2023 年,我与作家张一一创办首个 “中国农民作家村”,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农民作者,还受到《今日女报》和很多媒体的采访报道。如今我年近花甲,却更加坚定读书的信念:只有读书写作,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读书写作,生活才能充实快乐。
教书育人
轮椅上的巾帼师者
文/黄海燕
有人问她“你这样拼,值得吗?” 她总是笑着回答:“我是老师,这是我的本分。”
这份看似朴素的“本分”,背后藏着她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从青丝到白发,从站立授课到依靠拐杖、轮椅前行,她用拐杖撑起了“最美课堂”,用轮椅推出了“大爱教育”,更用一生的教育实践,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心怀大爱,至真育人”的深刻内涵。
在她身上,我们清晰看到了新时代湖湘女性的“获得感”。这获得感,是她凭借自身努力,从乡村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的职业成就;是她见证学生考入理想学校、成为有用之才的幸福满足;更是她被学生、家长、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实现。而这份“获得感”,正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30年的生动缩影,是女性能顶“半边天”的真实写照——女性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用自身力量影响、治愈更多人。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春华秋实,她的教育人生,也是“WOMEN的30年”最动人的注脚。
家风家教
家风作引,润泽成长之路
文/罗金香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在我们家,勤劳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2018年暑假,小姐妹俩到乡下体验双抢时节在田里辛勤劳动收割稻谷,一开始,锋利镰刀把她们吓得不轻,妹妹手上磨出了水泡,姐姐也因为紧张总割不好。爸爸看出她们想打退堂鼓,就鼓励她们:“万事开头难,多试试就好,粮食都是汗水换来的,不付出哪有收获?”慢慢的,在我们和三叔三婶的指导下,姐妹俩掌握了技巧,动作越来越麻溜。割完稻子,还得把沉甸甸的稻捆提到田边,小小的身子在田埂上摇摇晃晃,好几次差点摔了,但她们相互扶持,咬着牙坚持把活儿干完了。
经过这件事,“勤劳致富”这道理就刻进孩子们心里了,也明白了只有付出汗水,才能尝到成功的甜。
匠心传承
青春闪光,巾帼匠心
文/王鹏
如今,站在熟悉的设备前,她总会想起老师傅的身影——那些红蓝笔在操作手册上留下的每一处批注,那些手写的标记,都是前辈们用汗水积淀的“经验密码”。
这份传承在她身上延续。面对刚入职的同事,她总会主动停下脚步,耐心讲解设备原理与操作要点,把自己亲历过的“弯路”,转化成他们前行路上的“指路灯”。在她看来,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前辈的肩膀上探索新可能,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青春答卷。
青春闪耀岗位,匠心生长新时代。在这片奋斗的天地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青年女职工:以奋斗为底色,以匠心为信仰,在一线岗位上书写着属于“她力量”的别样荣光。她们用行动清晰证明,新时代的女性,同样能在钢铁与数据的世界中熠熠生辉。
奋斗芳华
湘水汤汤映芳华
文/谢春风
湘水汤汤,不舍昼夜。这条奔流的河流,见证了无数湖湘女性的青春与梦想——每一朵浪花里,都映照着她们奋斗的身影;每一道波纹中,都记录着她们前行的足迹。三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却在三湘四水间镌刻下她们浓墨重彩的华章。
回溯三十年前的春天,湘江岸边的工厂里,年轻女工们用灵巧的双手,织就了湖南工业崛起的第一匹锦缎。她们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在车间里久久回荡,机械运转的阵阵声响,恰似为新时代谱写的序曲。如今,当年的少女可能已生华发,但眼神依旧明亮——她们深知,自己曾是这场伟大变革中一朵鲜活的浪花。
三十载春秋洗礼,湖湘女性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异彩。看两岸华灯初上,倒映在江水中,宛如星河坠落。这流光溢彩里,我仿佛能清晰看见三十年来女性的面容:她们中有科学家、教师、医生、工人,也有退休后的志愿者……每个身影,都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了独特的笔触。她们就如这湘水一般,温婉而坚韧,默默滋润着这片红色沃土。
科研攻坚
以鱼为笔,绘就湖湘巾帼新答卷
文/颉璇
时光的琥珀里,凝结着奋斗的足迹。三十年前,世界妇女大会的春风从北京吹向四方,为中国女性打开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作为一名新时代农业科技战线的女性,我常常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以专业为支点、以奋斗为杠杆,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我的选择是:将个人所学融入国家所需,以女性的细腻与坚韧,守护这一方碧水、一片鱼塘。
参与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推广,让我深切体会到,将优质鱼种送到养殖户手中,远非“送货上门”那么简单。我们既要当好技术的“翻译官”,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在话;也要成为农户的“贴心人”,倾听他们的困惑,回应他们的期盼。
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之一,是帮助企业解决小口白甲鱼幼苗成活率低的难题。我连续一周驻守养殖基地,从饵料配比到水体溶氧,进行全面“诊断”。当问题最终解决,鱼苗成活率显著提升,负责人脸上绽放的笑容,带给我远超任何一篇论文的成就感。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意——我们的论文,就写在碧波荡漾的鱼塘边,写在养殖户日渐丰厚的收益里。
振兴家乡
薯香桃红映初心
文/唐云云
我选择了最“土”的产业——种植红薯。这种作物在东安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一些。但我想要做的,是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第一年,我种了一千多亩红薯,却在收获季连逢大雨,红薯烂在地里,亏损近五十万。
困难比想象更多。技术瓶颈、资金短缺、市场波动……最让我受挫的是村民们的不理解。当我尝试推广标准化种植时,几位老农笑着说:“小丫头,我们种地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那一刻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观念的转变。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秋天。我把红薯加工成薯片、地瓜干、红薯粉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普通红薯三倍的价格。当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终于开始主动向我请教。我趁势成立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60多岁的陈大爷成为第一批社员,他种植的红薯那年收入突破2万元。
我常常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也许不仅是产业的兴旺和收入的增加,更是让乡村重新成为有活力、有希望、有吸引力的生活空间。当年轻人愿意回来,老人们有尊严地生活,传统与现代达成和解,乡村振兴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妇女发展
数据中的女性变化
文/傅莹
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一位阿富汗人问她的话:“在你们国家,男人们在做什么?女人们又能做什么?”这句话很轻却戳中两个世界的差距。从班卓的叙述里,阿富汗男女社会权益的鸿沟清晰可见:读书、工作、婚姻选择、着装决定,甚至出门自由,每一处差异都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形成刺眼对比。我更真切懂得今日中国女性的幸福并非凭空得来。
这份懂得让我对基层统计工作多了一份敬畏。这份满是琐碎核对与统计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我却愿以最大细致与耐心对待——因为报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中国女性权益的“具象化”:是更多女性走进职场的机会,是女童平等受教育的保障,是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更有话语权的证明。
近年来,从监测数据变化与身边女性经历中,能清晰感受到这份权益在不断强化: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女性就业空间更广阔,生育与家庭责任有了更多社会支持……我们的幸福感正变得具体而扎实。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权益,为实现男女平等做力所能及之事——无论是认真做好每一份监测报告,还是在生活中为女性发声,或许就是对“女性力量”最好的回应,也是最实在的传承。
援藏精神
寻春山南
文/吴音莹
援藏生活,累并快乐着。为了打造新课程,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我和老师们一起去周边现场教学点调研,参与新学期14堂新专题的评课议课并签订师徒合同开展传帮带,帮助学校老师修改17项科研项目并担任课题评审,组织山南党校系统教师参加湖南省市县三级党校虚拟教研室“云备课”活动,培训藏族老师参加音画专题党史课宣讲并承担主讲任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不知不觉已到五月。课后我到校园甬道间走走,突然发现周围的桃花、杏花、梅花等都陆陆续续有了花苞,那份轻轻的摇曳在宣告着生命的坚韧,它们如同一群欢快的精灵,为这片大地带来清新的气息。漫步其间,我会忘了身体的疲劳和不适,而感觉到一种生命力量和情感共振。
这些日子,我们来到这片西部边远的土地,援藏之前已经知道高原地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有难以预料的困难与挑战,但是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奔赴。在这,我们秉承把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引入西藏的初心,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推动湖南经验、党校经验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在这,我们收获了最暖的善意和情谊,收获了满满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就连这的寒冬,都在我们来了后戛然而止,春日的芬芳不期而至。
读完这些作品
相信大家都收获了
治愈的力量
成长的感悟
诚邀大家投稿
谈切身体会
讲感人故事
👇👇👇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网络评论、网络报道
网络纪实、网言网语
以及其他文字作品
潇湘巾帼心向党
WOMEN的30年
新起点 新征程
让WOMEN的故事光彩绽放
快来参赛吧!

参赛指南:「WOMEN的30年」主题征集启动!邀你同绘30年,共话「她」故事
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郭玲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