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坚护乡村,写就“医者仁心”

2025-08-21 阅读数 76970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晗菁 供图/受访者

“吐尽心中万缕丝,迎来杏林春光暖。此生已在行医路,山高水远不复还……”在我国乡镇地区,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健康守门人”,他们用脚步丈量乡野,用医术守护乡亲,郴州市宜章县天塘镇天塘村的医师夫妻谭鉴军和白香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扎根乡村20余载,手写处方单40多万份,累计赊账本18册……从校园的因“医”相识,到扎根基层的为“医”坚守,两人是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家庭医生”,更是村民们心中离不开的“亲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成为当地流传的夫妻佳话。

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对平凡医师夫妻的不平凡医师路。

因“医”结缘,携手回乡筑基层  

8月18日深夜,天塘村卫生室灯火依旧亮着,谭鉴军和白香一边照看输液的村民,一边轻声讨论着当日接诊病例。

“在大学时,我们就经常一起探讨医学问题,一晃20多年过去了,依旧如此。”谭鉴军笑着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

微信图片_20250821175457.jpg

谭鉴军家三代从医,从爷爷开始就是村里的“土郎中”,父亲则是新中国第一批卫校生。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谭鉴军也选择了学医,并顺利进入湘南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也是在那里,他遇见了妻子白香。

“在一次校园集会上,我听到了鉴军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的发言,于是向导师打听了他的故事。”在白香的第一印象里,谭鉴军是个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小伙子。

两人的家境相似,因此经常在学习中相互鼓励、照顾。“我们会相约图书馆看书,也会在足球场边畅聊各类学科知识。”谭鉴军说,就这样,两人慢慢产生了深厚感情。

毕业后,两人纷纷进入医院实习工作。2002年的一次休假回家,改变了谭鉴军的人生轨迹。

“当时一名村民在秋收时受伤,导致动脉出血。几名村医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我急忙上前用止血钳将人救下。”这是谭鉴军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城乡之间医疗力量的巨大落差,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我觉得村里更需要一名专业的外科医生。”

然而,实习导师给出了不同建议:“你很有潜力,回乡或许不能施展你的抱负。”

思考再三,谭鉴军给远在资兴市人民医院工作的白香打电话说:“我想回乡行医。”

白香听了毫不犹豫地回答:“好,你去哪,我就去哪。”

“我也出身农村,知道农村人看病难,我很佩服鉴军的勇气,也决定和他风雨同舟。”白香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身为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不分城乡。”  

“医”往无前,夫妻同行克难关  

抱着共同扎根基层的信念,夫妻二人回到天塘村卫生室工作。本以为凭借二人的专业知识,能为家乡父老解决病痛,却不料起步就遇到难题。

“乡亲们听说村里来了本科学历的医生,不管身患什么病症都找上门来了。”谭鉴军言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农村看病不像在城市,哪方面不舒服,就去医院挂相应科室就诊。在农村,各种各样的病人都会来卫生室找我们问诊,无论外科病、内科病还是儿科病……”

微信图片_20250821175454.jpg

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两人只能重拾课本,从专科医生转型为“全科医生”。

“白天照顾病患,晚上坐在一起读书探讨,有时也会和父母请教经验。”那段时光令白香终生难忘,“我们俩一起探讨病情,仿佛回到了学生年代。那段日子虽苦,但夫妻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当谈及是什么令让他们一路坚持,两人异口同声道:“是身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乡亲们的信任。”

白香回忆起2008年的冬天,当时村子里下了许久的大雪,道路都结了冰。一天夜里凌晨三点,敲门声惊醒了夫妻二人,开门只见一对老两口用扁担挑着两个箩筐,里面竟昏睡着两个幼童。

二人连忙把老两口带进诊所,这才发现他们满身风雪,鼻青脸肿。

“他们说孩子突发高烧,看了很多村医都不见好,孩子父母又在外务工,实在没办法,只能冒雪拄着拐杖走了十多里山路来这看病,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谭鉴军和白香红了眼眶,“老两口听闻我们医术好,如此艰难地来看病,我们又怎能辜负这份信任?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乡村的决心。”

夫妻二人也谈及,当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未普及,很多乡亲看不起病。所以谭鉴军在保障正常开支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利润,将治疗费用降至正常价一半。20多年来,他手写开出的40万份输液处方,费用全在50元以内。

卫生室还有个规矩:先看病,后收钱;没有钱,就记账。

如今,柜子堆砌的账簿里,赊账本达18册。有的已还,有的未还,谭鉴军从不愿“讨债”,“赊账的大多是一些低保户家庭,如果你去问了,村民心里比我还难过”。

“医术好、收费低,我们当地父老乡亲都对谭鉴军夫妇赞不绝口。”宜章县天塘镇妇联主席贺喜华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疫情期间,谭鉴军夫妇等乡村医生还与妇联志愿者联合,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和抗疫物资援助。”

除了治小病药到病除,谭鉴军还抢救过急重症病人,“遇到重症病人我会向母校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的老师们求教,他们会组织学科带头人指导我,还为重症病人开辟绿色通道。由衷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

“医”脉相承,优良家风传后人  

20余年扎根基层,夫妻俩也渐渐摸索出一套“村医心得”。

“2002年至2009年,我们主要接诊儿科病患,近些年则接诊心血管病患较多。”谭鉴军总结道。

微信图片_20250821175456.jpg

全年无休,日均接诊100人……夫妻二人的好,乡亲们有目共睹。谭鉴军也先后获评“2020年第二季度‘宜章好人’”“2020年第四季度‘郴州好人’”“2023年‘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等荣誉称号。

“如今,我们的孩子也走上了学医的道路。”谈到儿子,白香的眼神变得柔软起来,“这么多年里,我们最觉亏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工作忙得脚不沾地,对孩子总是缺少陪伴。“当大儿子说自己也想学临床医学为我们减轻负担时,我们很是感动。”白香说,如今大儿子已经顺利通过乡村医生专科学历本土化培养计划,不久后也将成为一名“村医”。

令夫妻二人更没想到的是,小儿子高考后也填报了口腔医学科。

“他一直说喜欢无人机、机器人,我们从不过问志愿,只希望他选喜欢的。”后来两人才知道,孩子们常听他们念叨农村口腔疾病多发、攻克难度大,便偷偷做了这个决定。

“儿子们是想替我们分担啊。”谭鉴军和白香哽咽着说。

曾经,谭鉴军和白香从父母辈那里接过“村医”的使命,如今,两个儿子又接过了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救死扶伤的医师家风,在“老谭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从大学的因“医”相识,到扎根基层的与“医”相伴,谭鉴军和白香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谈及未来,夫妻俩谦虚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有越来越多人关注乡村医疗,为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