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歌手李玟账号被异常登录?!最新回应

2025-10-12 阅读数 16624

已故歌手李玟网易云音乐账号被异常登录,引发大量关注。

10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收到验证码后自动登录上了歌手李玟的账号。

登录后,该网友还能在账号后台看到粉丝们发来的怀念私信。登录后界面显示:账号名为“李玟”,拥有26.1万粉丝、2枚徽章。收件箱内有大量未读粉丝私信,内容多为近期(2025年9月-10月)的悼念留言,如“永远爱你”“Coco,回来好不好”等。

针对此事,网易云音乐客服在接受界面新闻咨询时表示,经核查,问题原因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已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有分析认为,李玟账号被登录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也折射出数字时代账号安全与数字遗产管理的普遍问题。平台方应加强账号安全机制,强化技术防护与应急响应,用户应该提高安全意识等。唯有如此,才能让虚拟空间中的记忆与尊重得到妥善守护。

李玟出生于1975年1月17日,华语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2023年7月5日因抑郁症轻生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8岁。生前,她发表了《想你的365天》《月光爱人》《Di Da Di》《Just No Other Way》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媒体时评

李玟账号被误登,谁之过?

离世两年多的李玟,账号竟被网友轻易登上了。

我们早已进入数字时代,且随着技术发展,每个人与赛博空间的联结越来越紧密。而对数字资产的保障,尤其是对传统意义上“财产”以外的资产的认知、管理与保护,却自始至终都没能跟上技术进步与普及的速度,显得尤为脆弱。

有人说,法律道德伦理本来就很难跟上技术进步,一些价值判断尚未形成共识,比如德国Facebook账号继承案中,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可社交账号可以被继承;而美国雅虎邮箱案则判定不支持账号本身的继承,美国法院只要求雅虎公司将邮箱中所载内容另行交付给继承人。

但在李玟账号被误登一事中,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财产权与隐私权的矛盾等复杂的价值判断。一个陌生的“路人甲”,无论如何都不应有权对他人的账号进行处分——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就是这天经地义的事,出了问题,似乎每一方都有理由。在运营商看来,停用的手机号回收再投放属于资源循环,是正常商业行为;平台则很难获知用户注册手机号是否已经易手,也缺乏理由和动机去主动求证。

但若细究,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运营商“冷冻期”设置得是否够长?告知义务是否充分履行?至于平台,在用户注册时,往往通过冗长的用户协议将责任豁免到极致,却不为用户提供对等的权利——比如提供便捷的数字资产继承转让通道。

更大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手机号注册为代表,平台与运营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相互嵌合愈发紧密。即便各方“扫好门前雪”,也已不足以做好对个人数字资产的保护了。

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来自顶层的“大手”,超越对单个企业的纵向管理,把中间地带、模糊地带的权责厘清,填补横向的“裂缝”。

比如,对实名认证的规定导致手机号注册成为各平台通行要求,那运营商“回收再放号”行为就不能用简单商业逻辑判断,是否应实施更多限制?又比如,是否可以探索建立第三方的备案平台,与各运营商、平台实现数据联动?

要知道,李玟是名人,她的账号被误登才受到这么多人关注,得到迅速解决。而在各个平台,类似事件想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只是鲜有人知晓问津。普通人们的数字资产、网络足迹、“虚拟自我”,可能就在悄无声息间,被暴露、错置,或消散。

面对系统性的困难,很难苛求普通人能事无巨细地保护好自己的数字资产。这样充满风险的环境,既不利于个人权益的保障,长远看也会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带来犹疑与阻碍。可以说,李玟账号被误登再次敲响警钟——在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一场从技术架构、商业伦理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升级。(解放日报)


来源: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解放日报等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