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洲咖啡遇上湖南米:天心阁城墙上,这杯拿铁喝出了 “杂交”新花样

2025-07-23 阅读数 11765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328.jpg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22.jpg

坐在城墙上喝咖啡是种什么体验?

在长沙天心阁古老的城墙上,一片金色“稻田”吸引着无数市民与游客驻足。这并非农田复耕,而是新消费品牌8117咖啡的一场“杂交实验”——

这家由原隆平农场团队打造的新消费品牌,正在用一粒米撬动一场饮食革命:非洲咖啡豆邂逅湖南稻米,“杂交”出全球首发的稻香拿铁,就连咖啡馆都成了稻田与城市文明的“杂交试验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8117咖啡,跟随主理人曾杨,探寻这个“米食宇宙”背后的品牌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501.png

一粒米的“咖啡觉醒”

——我们要研发出全球第一款稻香拿铁

“8117”,是“袁隆平星”的编号,也是一粒米开启“杂交之旅”的密码。

“我们做杂交水稻出身的人,最擅长的就是‘杂交’。” 站在稻穗摇曳的门店前,8117咖啡主理人曾杨笑着说,所谓“杂交”的意义,就是各取所长,结合出更好的果实。

而他们的第一场“杂交实验”,就是将大米与咖啡“杂交”。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38.jpg

故事起源于2024年,隆平水稻博物馆向长期合作的隆平农场抛出了一个“难题”:每年100多万中外游客来这里学习稻作文化,能不能用一种更‘酷’的方式,传承袁院士的精神?

“袁院士让中国人吃饱,我们想让人吃好。” 曾杨说。团队从中非贸易背景入手,大胆设想:如果将非洲咖啡与湖南稻米进行“杂交”,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于是,“稻香拿铁”的研发计划应运而生。

然而,从田间到舌尖的跨界,远比想象中艰难。曾杨坦言,创业初期,他们每天都在“恶补”咖啡知识:烘焙曲线、萃取参数、门店运营……这个曾经与土地打交道的团队,在咖啡馆的蒸汽棒前,一度手忙脚乱。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41.jpg

“但我们骨子里有股‘轴’劲儿——就像伺候庄稼一样,产品研发必须扎扎实实。” 经过近300天的“死磕”,团队与江南大学、新希望等团队合作,不断升级米乳工艺,测试了四十多种咖啡豆,才终于找到了最完美的配方。

当第一杯稻香拿铁诞生时,团队毫不犹豫地用“8117”来命名品牌——这是对199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8117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袁隆平星”的浪漫致敬。

开辟专属赛道不内卷

——我们要打造自己的“米食宇宙”

“我们的稻香拿铁火了!”2024年“十一”假期,曾杨在外地度假时接到了店里电话。通过监控,她看到店里排队的人群蜿蜒十几米到了博物馆展厅门口。“我当时就坐不住了,立马赶回长沙,调集十几个人手到店支援,那时候每天销量都能破万杯。”

稻米与咖啡的成功“杂交”让曾杨看到了米乳产品的无限可能。一粒米与其他食材能碰撞出多少可能?为了寻找答案,她迅速带领团队调整策略,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杂交实验”中。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44.jpg

“但研发新品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之前米乳的应用案例太少了,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曾杨说,早年间她在欧洲留学时,最喜欢吃Gelato的冰淇淋,每次有新口味都要去尝试,但从没吃过米味的,于是她便着手研发第二款以“米”为核心的新品——米淇淋。

“为了做出好吃的米淇淋,我们的配方调整了不下100次。” 曾杨介绍,直到2025年4月,米淇淋才终于上市,但很快就成了销量第二的“当家花旦”。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46.jpg

在今年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味道湖南” 特别活动上,一款可以带走的米乳饮品——袁谷米乳首发,纯正的稻米香,一度成为中非贸易盛宴上的难忘味道,被不少非洲友人带回了家乡。

“专注这一粒米,深耕自己的赛道,这便是我们经营的核心理念。”曾杨说。从一粒米出发,他们研制出米布丁、米立方、米面包、米酒等各种形态的产品,掀起一阵阵“米食风暴”,在这个“米食宇宙”里,大米不再不再仅仅局限于主食的角色,更成为现代饮食的一部分,引领着新的消费趋势。

坐在城墙上喝咖啡?

——我们想打造一城多场景的新消费地标

随着品牌的走红,一粒粒“会说话的米”也开始走出水稻博物馆,先后入驻后湖国际艺术中心、保利国际广场。今年五月,8117咖啡的新“种子”在天心阁古老城墙上扎根,用低咖啡因饮品开拓夜间消费场景,一跃成为天心阁夜游必经打卡点。

“再好的种子,也要种进对的土壤里才能发芽长大。” 曾杨说,“我想和各个景区‘组CP’,打造一个个依托景点而立、一城多场景的新消费地标。”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49.jpg

走进8117咖啡天心阁店,夜晚城墙灯光亮起,稻田泛出金黄色的光芒,点一杯稻香拿铁,坐听蝉鸣,儿时的记忆又一次涌上心头。

“天心阁承载着很多老长沙的记忆,因此我们在店面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希望能给顾客提供一个沉浸式的稻香文化体验。” 曾杨介绍说,她将门店主色调定为象征青苗、稻米和丰收的“绿白橙”三色,还在店门前种植了水稻,品牌新更换的LOGO更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稻草人”的形象。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52.jpg

“以前我们团队的使命是守护粮食安全、守护耕地,现在则是守护国民的饮食安全,始终不变的就是‘守护’这两个字。” 曾杨解释,在稻田里,最能代表“守护”二字的就是稻草人,它风雨无阻,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稻田,正如曾杨一行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和延伸着米的生命。

谈及新店选址天心阁,曾杨直呼这是一种缘分和努力的“化学反应”。

“去年,我们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天心区商务部门直接在现场就向我们递出了橄榄枝,并且在进博会结束后,安排专人与我们对接,让人特别暖心。” 曾杨说,如果说长沙是天然的网红品牌孵化器,那么天心区绝对功不可没。

“我觉得天心的嗅觉、服务意识,乃至整个孵化体系,都是非常领先的。” 曾杨坦言,“在筹备天心阁门店期间,政府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还经常组织我们入驻天心阁的新消费品牌一起开研讨会,大家互相帮助,像个温暖的大家庭。”

米食引领咖啡话语权

——我们想让这些外国人开开眼

“Amazing!这里面放了辣椒还是糖?”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8117咖啡的创新饮品——桂子油拿铁吸引不少外国友人驻足,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外国朋友品尝之后,情不自禁发出疑问。这款带着老长沙味道的创新饮品,正以东方文化叩击世界味蕾。

“桂子油又甜又辣,像我们湖南人的性格一样。”曾杨笑着说,“这是他们绝对没有尝试过的味道,我想让这帮老外好好开开眼!”

无独有偶,展会上,作为长沙老口子的赵娭毑在品尝完米乳咖啡后,也接连感叹起来:“没想到咖啡还能这么喝,好像能接受了。”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55.jpg

“传统意义上,大家认为咖啡一般都是搭配牛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米食的魅力。”曾杨说,中国的稻作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咖啡文化流传到中国不过才几十年。从稻作文化满满的稻香拿铁,到如今带着长沙地域特色的桂子油拿铁、栀子花香拿铁,这两种文化的“杂交”,不仅是为了研究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体质的咖啡饮品”,也更为了将湖湘饮食文化传递出去。

与此同时,在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感到惊喜之余,曾杨也开始思考爆火背后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50725160159.jpg

“很多人去水稻博物馆,是为了了解稻作文化、纪念袁隆平院士。”曾杨说,这让她意识到,如今大家的文化认同感非常强烈,“越来越多人开始被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引,开始追我们自己的‘星’,这无疑是新消费品牌赖以生长的重要根基。”

于是,打造米乳食品之外,曾杨又开始了文创产品的“杂交实验”——一个个身形饱满、憨态可掬的“米米子”水稻挂件,从“爷爷的菜园”里拔出来茄子、南瓜、蔬菜挂件,还有金属徽章、盲盒、贴纸……各色丰富的商品,丰富和拓宽着“米食宇宙”的边界。

袁隆平院士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如今的8117咖啡,正在将这颗“种子”播撒得更远:进博会上,它代表湖南对话全球采购商;中非博览会上,它是拉近中非合作的味觉名片;街头巷尾,它用一杯咖啡,讲述着“从吃饱到吃好”的新时代故事。

专栏介绍

在2025年消费浪潮中,国家以3000亿元特别国债激活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天心区顺势而为,探索消费创新,“天心潮BUY星球” 专栏应运而生。

这是一片聚焦新消费品牌与场景的璀璨天地,每一个新品牌的崛起,都承载着创新的智慧与勇气,它们或是凭借前沿科技颠覆传统认知,或是以独特设计诠释全新生活美学;每一处新消费场景的打造,都致力于重构人们的消费体验,沉浸式的购物空间、融合多元业态的商业综合体,正悄然改写着消费与生活的边界。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挖掘那些崭露头角的新消费品牌故事,探寻其背后的创业初心与发展脉络;带您走进充满奇思妙想的新消费场景,感受消费模式革新带来的震撼与惊喜。

同时天心商务也在等着您的好故事,一同助力天心区绘就消费新篇!宣传需求或投稿联络:ichio@qq.com

往期推荐

在药王街,他们用500天熬煮一杯“不长胖”的奶茶


记者:陈雪炎 赵周舟 

编辑:陈雪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