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巾帼学雷锋|伍彦谚:她17年文艺支教,带领500余名志愿者入山区教学

2023-12-04 阅读数 5147

编者按:

国际知名画家梵高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而我们身边就围绕着一群闪耀爱的光芒的“她们”——地铁里,她们扶老携幼、维护秩序;公园里,她们指路答疑、清扫垃圾;小区内,她们举办义诊、送去健康……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3万家,注册志愿者超过2.3亿人。而今年7月,湖南省巾帼志愿服务队也吹响了号角,期待和每一位与爱同行的女性,共创美好未来!

当一抹抹“巾帼志愿红”传遍湖湘大地,她们又奉献着怎样的温暖?12月5日,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今日女报/凤网推出特别策划,讲述7位潇湘巾帼志愿者的奋斗故事,记录她们在三湘四水中传递大爱的光荣青春。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图:受访者


伍彦谚

“她担当”巾帼文艺志愿服务队队长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微信图片_20231203230033.jpg

伍彦谚在指导学生排练公益演出。 

美丽瑶乡,群山绵绵,一束追光打在垂落的红纱上,盘王与三公主的身影正相互依偎、互诉衷肠……这是12月1日晚,民族舞蹈诗剧《盘王之恋》的公演现场,台下座无虚席,伍彦谚既为表演中的学生志愿者们骄傲,也为剧目能受到观众认可而欣慰。

伍彦谚是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也是“她担当”巾帼文艺志愿服务队队长。2006年起,她每年都会带领师生进社区、学校、高墙、部队进行志愿演出和支教,“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教师,我们的服务应该要针对大众的美育和文艺需求。”

伍彦谚和文艺志愿者们的脚步走遍了三湘四水,但令她最难忘的,还是2017年在衡阳市塔山瑶族乡的一次支教。“那里离市区非常远,连老师们都是像钟摆一样,周一去周五回,尽管是地道的‘过山瑶’,但他们并没有留下自己的瑶族长鼓舞。”

在伍彦谚原本的计划里,只打算挑选一些有天赋的瑶族孩子们学习长鼓舞。但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有着一双双渴望艺术的眼睛。

学校有189名孩子,教授他们长鼓舞的只有伍彦谚和她的一名研究生,她们把与之一脉相承的江华瑶族长鼓舞反哺给塔山,坚持干了三个月,几乎每天都待在学校。

微信图片_20231204204041.jpg

在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中心小学,伍彦谚教会孩子们如何跳瑶族长鼓舞

“孩子们很有灵气,学习时没有杂念,跳得很好。”后来没有足够的经费添置长鼓,孩子们就自发用竹棍比划动作。“有些打得手痛,就把竹棍两边戳上两个矿泉水瓶。”从盛夏到深秋,孩子们在传承本民族艺术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延伸。

支教结束的当天,189名孩子冒着细雨,在操场上表演起长鼓舞,作为对伍彦谚的送别。“演完孩子们都久久不愿离去,在场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为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和想呈现自己民族文化的情怀所感动”。

多年的文艺志愿服务经历,让伍彦谚明白:要让本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让孩子从热爱舞蹈到从事舞蹈工作,需要的不止是支教和演出,而是系统性的工作。

为此,伍彦谚编著了瑶族长鼓舞教材,将她和志愿者们从湖南各地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动作和舞步进行了梳理和编创。“每当收集到了新的信息,就又会修改教材,前前后后已经改过了4稿。”

如今,伍彦谚所著的长鼓舞教材早已走进了各级各类舞蹈专业的课堂,“她担当”巾帼文艺志愿服务队也已有500余名志愿者深入山区、慰问灾区,开展“文艺支教、文艺扶贫、文艺服务”,在社区、学校开展的舞蹈专场演出30余场,服务观众数十万人。

伍彦谚说:“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大山里的孩子爱上艺术、爱上舞蹈,将他们本民族、本土最原始、精美的文化艺术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