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国防好家庭——向军华一家的故事

2014-07-31 阅读数 284816

向军华,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武部副部长。在他看来,他的军功章有两个人的功劳,一个是最敬爱的父亲,另一个是最亲爱的妻子。

父亲通过他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把向军华指引上了从军路;妻子通过她的任劳任怨和艰辛付出让向军华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坚定!

向军华的父亲是一名老兵,1964年参加高考后立即入伍,历任过战士、班长、排长。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错误地冠上了“黑兵”的头衔,作为神经病人送到了医院治疗,再后来从医院直接退伍回家。

直到1982年父亲得以平反,他一直牢记着军人的职责使命,期间,向军华的姐姐和他相继出生,父亲给他们的名字都赋予一个“军”字,鲜明地给他自己,也给后代烙下“军”的印记。

历史证明,他的父亲没有错,向军华是一名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好军人。

向军华从小就接受父亲给予的军人教育,经常在他耳边响起的是“部队是个大熔炉,让人百炼成钢;部队是所大学校,让人不断进步”、“军人要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耳濡目染中,向军华养成了许多军人特有的品性:服从、守纪、坚忍。

1996年高考后,向军华没能录取军校,父亲为此闷闷不乐。2000年,当命运再一次有了军人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机会,毅然决然地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

刚分到城步这个小山城时,向军华也曾颓废过、迷茫过,又是父亲的一封信是他坚定了下来。

大学期间到参加工作的前几年,向军华和父亲一直通信,父亲的信是他心灵的洗涤液、清新剂,给他拂去尘埃,注入勇气。他的父亲在信里说,“军华啊,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现在地方虽然偏,岗位虽然小,但是你不能放弃学习,放弃锻炼,等到组织需要你的那一天,你要随时拿得出来。”

他记住了父亲的话,循着父亲的意志坚定向前。在父亲重病的几年里,向军华先后多次获得了广州军区优秀大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学李向群、学英模”标兵称号,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十多项荣誉。

父亲快不行的时候,要向军华一定穿着军装送他,他抚摸着儿子的肩章和资历章,眼角闪过一丝泪光,不知是满足还是遗憾,慢慢地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向军华的妻子是他在大学碰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恋人。向军华曾经问她,你看上我什么?她说,她看上了他的傻、他的憨和他不向困难低头的倔强。

向军华选择从军时,她义无反顾支持,她说他到哪,她就去哪。当真正面临抉择时,是艰难的。2000年,向军华被分配到偏远的城步,她留在长沙,两地相隔400多公里,在没有高速的时代,见上一面就像牛郎织女相会一样难。

他的妻子善解人意,理解向军华在偏远山区工作的苦恼,2001年底,她主动放弃了省城的教师工作,陪向军华到了城步。

在他一穷二白的时候,没有婚礼、没有婚房、甚至没有家人的祝福,他们结婚了。初到城步,人生地不熟,她无事可做,也无处可走,经常坐在家里,有时看看电视,有时暗自神伤。

为了有份收入,他们打过家教广告,也摆过书摊,但在一个人口稀少的小山城,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的妻子应聘到县移动公司当了一名临时工。

很快,凭着她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移动公司受到重用,当上了客户经理。

2003年,向军华的妻子又考进县三中当上了数学老师,操起了老本行,一干就是十年。

200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为了给女儿取个好听的名字,向军华绞尽脑汁,最后还是他的妻子提醒了他,她说,我们也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女儿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你在城步工作安安心心。

于是,他们就给女儿取个单名“安”字,简简单单,有寄予了他们的期望。他们过着平平安安,简单快乐的生活。

2007年夏,噩耗突然降临,他的父亲患了腔际性脑梗塞,全身瘫痪,四肢僵直,口腔不能吞咽。

经湘雅医院的全力救治,父亲再也不能恢复健康。他们一家三口还有父亲、母亲挤住在不到50平米的小房子。他的妻子不但不嫌弃老人身体散发出来的异味,还经常帮助母亲给父亲喂流食、熬汤药、擦拭脏东西,妻子完全承担了女儿所能承担的一切义务。

妻子曾跟他说,“其实,我们女人要求不高,就是能过上一种安稳的生活。”可是向军华却不能,他很愧疚。他在城步工作的14年时间,曾3次到军分区帮助工作,每次都以为可以调走,怀有新的希望,每次都打道回府。

去年,他们的女儿参加邵阳市青少年羽毛球比赛,被邵阳体校选拔进市队,他的妻子为了照顾女儿,租住在市里,应聘在邵阳市十中代课,妻子既要上课,又要管看女儿,很是辛苦。但她一直没有抱怨,有苦有难她都吞咽下去,只对向军华说,你好好工作,有空的时候多打打电话。

他的妻子对他的付出他都记在心里,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有一个稳定的港湾。

  情系国防好家庭 向军华 凤网综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