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花甲老人大爱无私 为他人不为自己

2014-04-11 阅读数 277758

2014·湖南·寻找“最美家庭”温馨故事选登

   

寻找最美家庭 曾祥来

    如果爱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只能算是小爱,可台胞曾祥来老人的家庭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便成就了一种大爱。

    24年前,在儿女和老伴的支持下,已逾花甲,本应颐享天年的他们放弃台湾优越的生活条件,双双回到了曾祥来老人魂牵梦萦的故乡—辰溪。24年间,他们一家出资为村里修建了乡间公路,为困难乡亲购买耕牛、修葺房屋,还资助近百名贫困学生……,当地人都亲切的称他们夫妻为“台湾爷爷奶奶”。

    相濡以沫爱小家

    “台湾爷爷”叫曾祥来,1930年3月出生在湖南辰溪县孝坪镇洞潭村一个普通的农家,他10岁丧父,19岁参军,后来随部队辗转到台湾,1980年退役后,被安排进了台湾一家单位上班。

    23岁那年,娶了一位品性善良、温柔贤惠的美丽姑娘,也就是现在的“台湾奶奶”,“台湾奶奶”祖籍湖南桃源,或许是“老乡”的缘故,两人一见如故,相识不久后便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经历了人生的沧海桑田,品尽了人世酸甜苦辣的曾祥来老人,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结婚六十多年来夫妻相敬如宾,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因为妻子身体不好,曾祥来老人结婚这么多年从来都是忙完工作又忙家务,却从没一句怨言。

    “台湾爷爷奶奶”一共生育了5个子女,孩子年幼时,“台湾爷爷”一个人的薪水却要养活一家7口,为了不让妻子和5个儿女跟着受苦,他在台湾努力打拼,工作时间之余,还身兼多职,曾当过园丁,做过购销,为了生存他忍辱负重,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愿意做。

    作为父亲,他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山,为妻子和5个儿女遮风挡雨,而妻子则辛勤地抚育着5个孩子,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夫妻二人坚韧的品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值得夫妻二人骄傲的是,孩子们从小就听话,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如今孩子们均已长大成人,分别在台湾、香港、美国等地工作,子女们个个都很孝顺,经常回家看望老两口。

    曾祥来夫妻晚年的生活很幸福,而幸福的生活却抹不去老人浓浓的乡愁,在台湾的日子,曾祥来老人无数次遥望海峡对面大陆的方向,而那道窄窄的台湾海峡,阻断了他回乡的脚步。他感觉自己像一根断了线的风筝,在异地他乡随风漂泊。他无数次梦中越过台湾海峡,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见到了那熟悉的山水草木、弯弯山路、古井和村落,还有银须飘飘的爷爷……。一觉醒来,才发觉一切都是梦中,伴随而来的,就是炽热的思乡之泪。每当这时,贤惠的妻子总是善解人意地安慰,要他等待时机。

    厚德载物爱大家

    晃眼间,四十年过去了,1988年冬天,在饱受千百个日日夜夜煎熬之后,终于在妻子的陪护下,登上了返乡飞机。回到老家,曾祥来看到家乡依旧贫穷的面貌,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曾祥来回家后和儿女们述说家乡贫穷的面貌,并说出了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儿女们纷纷表示赞同,并表示全力支持父亲。

    1989年下半年夫妻二人又回到家乡,出资1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乡间公路,方便了乡亲农资流通。当看到穷苦乡亲还住着毛草屋,便主动上门询问家庭情况,并资助修葺房屋;看到一家吃不上饭的老乡,便隔三叉五的提着米袋救济;看到老乡没有钱买耕牛徒手挖田,又赶紧买来送给他们……

    在家乡住了三个月的曾祥来夫妇,细心地发现村中居然还有好几个辍学的孩童。他们打听到原因:一方面是村里没有完小,小学高年级要到县城走读,交通不便,孩子年龄小,大人又没空陪护,更主要的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成为那些孩子辍学最主要的原因。这时,曾祥来老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给予家乡经济上的援助,虽然可以解决乡亲们短时间内的困难,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在外漂泊了40余载的老人,深知“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难长久”的道理,孩子们不上学,那更是贫穷的可怕根源,俗话说“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他要从根源上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他决定动员村里辍学孩子的家长,要他们送孩子去学校读书,由他全程陪护,凡是经济困难的,将全额资助。他的决定,又得到了深明大义妻子的赞同和孩子们支持。从此,他与故乡贫困的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老人从台湾的单位退休。当时,妻子身体也不好,他与妻子商量,让老伴先回台湾,他则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住在县城所租住的房子里,为孩子提供住宿,以便陪护孩子们更好地读书。1993年,为了让家庭贫困的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坏境,他在辰溪县城柳树湾,耗资18万修建了4层楼房。有了宽敞的学习坏境,曾祥来老人把劝学的目光拓宽到周边的几个村子。最多时,他包揽了18个孩子的学费和吃住。为了让孩子们安心上学,他甚至亲自动手为大家洗衣服、买菜、做饭,成为了孩子们的“全职保姆”。

    每到夜幕降临时,那栋楼里时常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而那栋楼,则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作“助学楼”。1996年“助学楼”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助学楼”内财物损失殆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曾祥来老人,并没有放弃助学行动。

    2002年,曾祥来老人毫不犹豫地在县二中附近花了20万元又买了一栋房子,继续助学之路。他在二中新建的楼房,也被人亲切地称为“爱心楼”。直到现在,在曾祥来老人的家里,还住着4位学生,84岁老人对孩子们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小到水果、牛奶饮料的选配,每个周末生活餐的改善,老人都事无俱细的操着心……

    24年坚守终不悔

    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可全家二十四年如一日地坚持资助贫困学生的,恐怕没有几个人。曾德来老人一家做到了,24年来,他们矢志不渝,坚持不懈。24年里,他们资助的贫困学生遍布辰溪城乡,有的已学有所成,工作在大江南北,有的正在大学苦修学业,有的还正在高中、初中就读,成绩优异。那些受过资助的学生,其中有教师,也有工程师,有位受过老人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还在外地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只要回辰溪,都会前来看望可敬可爱的“台湾爷爷”。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的身体也出现了状况,严重的风湿病让他倍受折磨,但他仍然在坚持。远在台湾的老伴多次提出要来辰溪和他一起继续他的事业,都被老人拒绝了。他说:“我一个人累着不要紧,老伴身体不好”。为了更好的照顾好孩子,他每年只回一趟台湾。

    24年的助学,让曾祥来老人花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但始终无怨无悔,他常对儿女们说:“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家乡贫穷与落后的面貌,便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远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的子女也欣然接下了爱的接力棒,儿女们说:“老人这么活得快乐,我们也非常高兴!我们要继承并发扬父辈的事业,让爱生生不息。”

    “爱之深,故言有责;意之切,故语也善”,他们一家24年如一日对家乡人民的爱,慷慨无私、挚诚纯真。他们爱得洒脱从容,绝不图虚名,近200万元巨资的无私奉献,滋润了家乡百余名莘莘学子的心田。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8个子来形容曾祥来老人的一家是最恰当不过,“台湾爷爷奶奶”的家庭美德,将源源不断的传递,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寻找最美家庭 曾祥来 凤网综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