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个孩子和他们的“爸妈”

2015-08-04 阅读数 116806

寻找最美家庭 唐西东 史钰瑢

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一对“80后”夫妻放弃了城市里的体面工作,回到农村,与96名农村留守儿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当起了他们的“爸爸”和“妈妈”。

7月22日,记者来到这个距离县城60公里的乡镇,寻访唐西东、史钰瑢和他们的大家庭。

租房裸婚的“小两口”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刚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记者就被孩子们欢乐的歌声感染了。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唐西东和史钰瑢夫妇打开了话匣子。

2005年,史钰瑢大学毕业,努力、刻苦的她找到了一份“既热爱又体面”的工作——在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任教。

同时,她还拥有一个爱她的男友唐西东。史钰瑢告诉记者,当初,因为家庭条件问题,双方父母均不同意他俩的婚事。但2009年10月,在重重阻力下,他们在江垭镇租了一处房子,裸婚了。

“当时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我们租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起合租的二十多户几乎全是老人和小孩。”史钰瑢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都是爷爷奶奶在照看。每天放学后,院子里十分热闹,孩子们聚在一起追逐打闹,却经常把作业抛到了脑后。看到这样的情况,她渐渐萌生了要办学照顾留守儿童的想法。

可是想归想,小两口的生活很稳定,一个在衡阳教书,一个在长沙上班,终究没有勇气辞职去干这件事。“最终让我们下定决心的,是我女儿。”史钰瑢说,女儿10个月大时,她把孩子交给外婆带,自己去衡阳上班。可女儿在她离开后整整哭了一个星期,手指感染了病菌,肿得化脓了。

“我再也忍不住了,马上请假赶回家。”她说,回家后第一个晚上,女儿睡觉都牢牢地抓住妈妈不肯放开,史钰瑢再也不忍心离开女儿,她要留下来,还要建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让那些和女儿一样的孩子能得到贴心的照顾,感受温暖。

借钱办学的“小爸妈”

“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怎么又跑到农村里来当孩子王?”“月月都有工资拿,旱涝保收多安逸,到处借钱办个学校到底有啥好?”2012年3月,史钰瑢辞职回家开始筹办“留守儿童之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办学的经费哪里来。当她鼓起勇气到亲戚家里去借钱时,亲戚们有一肚子的问题和疑虑。

最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她拿着东拼西凑来的15万元,重新租了一栋民房,准备改建成一所学校。由于资金紧张,小两口自己当起了工人,搬砖、拌砂浆、刷墙,终于让租来的房子有了学校的模样。

学校建好后,“留守儿童之家”很快就招到了二十多个学生。担心史钰瑢一个人忙不过来,唐西东也辞去了公司的工作,回来给留守的孩子们当起了“爸爸”。

办学的第一年很艰难,经费紧张,人手也不够。“学校放学后,我们按时接学生排队回家。回家后,她辅导孩子们学习,我就来做饭。”唐西东告诉记者,他俩作了明确的分工:吃过饭后,一个带孩子玩游戏,一个给孩子们洗澡。睡觉时,史钰瑢陪女生,唐西东陪男生,还要引导孩子们讲学校发生的事,或者给孩子们讲半个小时的故事。“开办这个‘留守儿童之家’真不容易,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有时候身心疲惫,很想掉眼泪,但还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全家总动员

经过3年的发展,“留守儿童之家”名气大增,慕名而来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家里一共有96个孩子,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史钰瑢说,“留守儿童之家”属于半公益性质,只对每个孩子每月收取200—300元的伙食费,因此请不起好的老师,买不起好的设施。

“但我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关爱。”史钰瑢说。

史钰瑢的父亲,一个有着三十多年执教经历的退休老教师也加入了“留守儿童之家”,成了这儿的第一名“义工”。之后,她的母亲、姐姐也相继来到学校里帮忙。在农村种地的公公婆婆,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将自家种的大米、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留守儿童之家”。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留守儿童之家’办得更加规范一些,让留守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的父母安心外出务工。”小两口牵着手说,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曾经的无助和彷徨都已经烟消云散,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走过来了,“我们当起了96个孩子的‘爸妈’,就是孩子们生活中的父母、游戏中的伙伴、学习中的老师,我们要尽全力为孩子们建好一个‘家’”。

2014年,史钰瑢家庭被评为张家界市“最美家庭”,她本人也被推选为张家界市第六次妇女大会代表。省妇联副主席卢妹香曾亲自到“留守儿童之家”看望老师和孩子们,并帮史钰瑢解决了部分困难。

  寻找最美家庭 唐西东 史钰瑢 凤网/今日女报 宋世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