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教育的前世今生丨滕氏女塾:湖南最早的女塾

2023-06-09 阅读数 10798

编者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湖湘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湖南百年来女性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源泉。中国近现代史上,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倡导女性教育的风潮。从中国女权运动的领导者唐群英、张汉英到新中国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蔡畅、帅孟奇、彭佩云等;从创办女校的先行者许黄萱佑、曾宝荪到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教育家劳君展;从考古学家曾昭橘、文学家袁昌英到现代生殖学家卢光琇……层出不穷的优秀湘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湖湘女杰的身后,是启蒙智慧、培养女才的“摇篮”女校。从本期起,今日女报/凤网推出《湖南女子教育的前世今生》专栏,从藏于时光深处这些女子院校的前世今生,回溯湖南女性教育的高光时刻。


滕氏女塾:湖南最早的女塾

文/胡桂香

 女校“前世”

滕氏女塾、“爱莲女校”

女校“今生”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女校变迁时间轴

1898年滕氏女塾创建

1911年滕氏女塾更名为爱莲女校

1922年爱莲女校更名为邵阳私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41年邵阳私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45年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邵阳县立师范学校、邵阳县立中学合并组建邵阳县临时中学

1946年邵阳县临时中学(原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部分)改建为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51年爱莲女子师范学校与邵阳县立师范学校合并组建邵阳地区简易师范学校

1953年邵阳地区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湖南省邵阳师范学校

2017年邵阳教育学院(合署)、湖南省邵阳师范学校、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邵阳市艺术学校合并组建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维新人士滕骥创办湖南最早女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邵阳市池井头滕宅花厅改建的一间教室里,湖南南学会成员滕骥集合了石公博、陈子述等人,创办了一所女塾,将其定名为滕氏女塾。尽管当时只招收了10余名女学生人,但作为湖南私立新式女子小学堂的先锋,翻开了女性受教育的崭新篇章。

(资料图)

创办之初,女塾经营惨淡,所需费用全靠滕骥变卖田产用以开支。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通缉维新变法余党,滕骥由于是维新人士不得不出走日本,刚刚面世的滕氏女塾被迫停办。

1905年,滕骥胞妹滕卓从日本学成归来,她恢复膝氏女塾,并招收贫苦人家的女孩入读。1912年,滕卓在女塾基础上将膝氏女塾改为简易乡村女子师范学校,别称“爱莲女校”。1918年再度停办。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读女学的潮流兴起,滕卓将女塾迁至邵阳义学所在地爱莲池畔。滕卓的热心推动获得了当时社会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学生也不断增加。兴建校舍、修建君子亭,同时将师范、职业、小学三部并举,爱莲女校初具规模。

在从爱莲女校毕业的老人回忆里,爱莲女师环境优美,校园中有莲花池、赏荷亭、风雨长廊,池边杨柳垂叶,林中花香鸟鸣,清幽之感与“莲”的玉洁相得益彰。“爱莲”专招女生,培植女才,与长沙“周南女中”齐名,是湖南“女权运动”的先锋。

(资料图)

1915年,邵阳成为驻军之地,爱莲女校遭受重大破坏,于1918年一度停办。1922年5月,爱莲女校更名为邵阳私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将县财产保管委员会的仓库改建为小学校舍,到1925年春,学校又开设幼稚园,成为集女子师范、职业、小学以及幼稚园为一体的学校,在当时传为美谈。

1941年,学校由私立变为县立,更名为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四年后,邵阳县为扩大学校规模,将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邵阳县立师范学校、邵阳县立中学合并组建为邵阳县临时中学,开办中学。1946年,邵阳县临时中学又将邵阳县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分离,改建为邵阳县立爱莲女子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爱莲女子师范学校与邵阳县立师范学校合并组建邵阳地区简易师范学校,1953年又更名为湖南省邵阳师范学校。

2017年,湖南省邵阳师范学校与邵阳教育学院(合署)、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以及邵阳市艺术学校合并组建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藤氏女塾到宝庆爱莲女子师范学校再到邵阳师范,这里走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女杰,走出了与刘和珍并肩的“爱莲四女杰”,到如今,这里已培养出5万多名中小学教师人才,为推进妇女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资料图)

“爱莲四女杰”

刘和珍君的“战友”雷瑜

1926年4月1日,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赞扬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要求驱逐英、美、法等8国公使出境的北师大女学生刘和珍“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刘和珍、许广平的“战友”雷瑜正是毕业于爱莲女校。

1919年,雷瑜在爱莲女校求学,4年后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文理预科,可父亲硬是将她许配给了一个得痨病的阔少爷。

为了自身自由和美好婚姻,雷瑜在母亲的帮助下逃到北京投奔二哥,也因此进入北师大与刘和珍、许广平等成为同学。

“三一八”反帝游行示威中,她与刘和珍、杨德群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抗议当局卖国罪行。惨案发生后,她正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她以“枕戈”的笔名发表了《哭德群》的文章,声讨“惨无人道的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表达了“以身殉国”的决心。

1926年9月,雷瑜等人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张闻天、向警予、杨尚坤等同学。1928年,雷瑜离开苏联回国,在血雨腥风的武汉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9月19日,在汉口楚善里出租屋被捕。1930年9月26日,国民党当局以“私设机关,计划暴动,纠众会议”的罪名将她枪杀,年仅27岁。雷瑜牺牲后,安葬在武昌,也是逝世在外的爱莲女杰。多年后,将她迁回故乡、魂归故里,为纪念先烈,当地台上小学更名为雷瑜小学。

王实味爱恋着的“学霸”李芬

李芬是新邵严塘人,1918年进入爱莲女校,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预科,是一位非常惊艳的“学霸”。

李芬致力于邵阳妇女解放运动,在入学第二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李芬积极参加宝庆各界2000余人反日游行,将搜出来的50桶日货漂白粉,倒入资江。

作为一名女性,她痛呼缠足、纳妾、虐待童养媳等系列社会积弊。学业之余,李芬联合同学走村串户,发动妇女放脚、剪长发、反对讨小老婆、反对虐待童养媳等。

民国17年春,李芬从北京回邵阳任县委组织委员(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她积极壮大队伍力量,并自筹资金购买枪支弹药,支援龙山暴动,后来被他舅父出卖束缚送到当地驻军,遭邵阳警备司令部逮捕。在狱中,敌人逼她交出枪支弹药,她斥责道:“枪支弹药不能交给你们这些狗强盗,去镇压革命民众!”

1928年7月25日,李芬在临刑前,将自己的三套衣裤都穿在身上,用针线缝在一起,以免遗体被歹徒玷污,慷慨就义于打枪坪,年仅24岁。在北大,王实味热恋着李芬,但被李芬拒绝,她去世后,李芬的悲惨故事在王实味的《野百合 花.前记》中有详细描述。

梁湘芸宁死不作姨太太

梁湘芸祖籍湖南涟源,随父亲迁到宝庆府城狮子街,开店营生,因对婚姻不满离婚,而后立志求学强大自己。

1923年春,梁湘芸考入爱莲女师,挣脱封建婚姻羁绊的她如获新生,勤奋学习,成绩优异。

1926年,发生在北京的“三·一八”惨案很快传到古城宝庆,她联合同学上街游行,大力声援北京师大的爱国行动,声讨当局的残暴行为。她砸妓院、烟馆,组织女工进行罢工,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当年冬,梁湘芸从爱莲女校毕业后担任宝庆女界联合会的妇女委员,积极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可惜不久便被宝庆当局抓捕。宝庆府同乡数十人进行保释,当局批示,“查梁湘芸系共产党员,狮子街34号为共产党机关,该民等妄加保释,殊属不明事体,所请特饬不准。”

入狱期间,有一团长愿意保释,但条件是要梁湘芸当他的姨太太。梁湘芸说:宁愿啃青草皮(即牺牲),不做姨太太。”事隔半年,反动派在庆府打抢坪将梁湘芸宝杀害。

邓益为革命誓不嫁人

邓益原名邓清贞,是土生土长的宝庆府城人。她幼年丧母,当私塾先生的父亲视其为掌上明珠,大量教其诗书礼仪,传统女性绣花等功夫也是擅长。

16岁那年,邓益考入了爱莲女校学习缝纫,后因学业突出改读师范。她女扮男装,助力妇女解放,甚至放火烧光英国商人的三百吨煤油。

毕业后,她去邵东灵山寺小学教书,同时从事秘密工作。家人不放心,托人给她介绍对象,她意气风发地说:我立志干革命,不想再嫁人,免得受他人拖累,也连累了别人!”邓益的嫂子逝世较早,留下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尚未婚配的邓益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坚定的表示要将这三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孩子抚养。

1928年春夏之交,邓益也在灵山寺小学被捕。她在狱中关了十天,备受各种折磨,浑身血痕累累。几天后,狱中押进一位穿白连衣裙的女青年,邓益与她一见如故,这位女青年正是李芬,她们在狱中共同生活了四天。四天后,邓益被枪毙于打抢坪,年仅21岁。此后不久,李芬也慷慨就义于打抢坪。


来源:湖南省妇联委托重大课题《湖南女性教育史史料收集与整理》;作者胡桂香,系长沙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省妇女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鸢尾蝶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