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五保老人,她把“荒山野岭”变成“幸福之家”

2019-12-31 阅读数 44072

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周纯梓

“为了党旗下的誓言,一心为五保老人服务。”潘清珍是常德市石门县福利院的院长助理。今年已经74岁了,她有一本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工作日记,首页就写着这句话。

在这本工作日记里,潘清珍详细记录了当年石门县袁公渡乡敬老院的修建情况、入住的五保老人情况和自己对敬老院工作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191231152618.png

潘清珍正在翻阅的这本小册子,正是她珍藏了二十几年的工作日记。

一个专门为五保户服务的敬老院,从荒山野岭的空荡四合院变成了袁公渡乡所有五保户老人的幸福之家,潘清珍付出了很多努力。1992年,她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小档案

潘清珍,74岁,常德石门县袁公渡乡大洞村人。从事养老服务近30年,如今仍工作在敬老院一线,为无数老人带去温暖与欢乐。1992年,潘清珍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还先后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全省“妇女双学双比先进能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能手”。

从村主任到敬老院院长

“我1971年就入党了,是一名老党员,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就必须完成好。”回首48年的党员生涯,潘清珍坚定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潘清珍是石门县袁公渡乡大洞村人,从1964年开始就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公社文化辅导员,1968年嫁到龙泉村后,当选为龙泉村第一届村主任,并多次连任。在那期间,她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植了140亩橘橙,1985年的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1987年,她给村里拉了电线,让每户人家都通上了电;1990年她组织修了电排,为全村360亩水田解决了灌溉问题;1991年为村里引来了自来水……

她笑着告诉记者,一次她大病了一场,有个村民哭着对她说:“好人不能死啊!”村民的这种信任和爱戴,让潘清珍在村主任这一职务上更加兢兢业业。

1991年,常德市民政局想在袁公渡乡建一个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乡政府领导想让潘清珍去当这个家,她也爽快答应了。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苦差事,一个人要负责那么多老人的饮食起居呢!但潘清珍想,自己是党员,“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所以,她毅然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成为了乡敬老院的院长。

哄小孩一样“哄”老人

回想起刚到敬老院的时候,潘清珍感叹:“真是困难重重啊!”

四面都是荒山野岭,只有二十几间空房,这就是敬老院的原貌。潘清珍请来维修师傅,给屋子通了电,打了炉灶和家具,敬老院一天天像模像样地建起来了。

1991年10月,敬老院正式运营,却意外地冷清。五保老人们对敬老院不放心,都不愿意来住。潘清珍便一个个上门去劝去接,敬老院终于迎来了首批入住的20名老人,年纪最大的已经94岁了。潘清珍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详细记录了老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生日,“他们都没有后人,那我就来当他们的后人。”

微信图片_20191231152637.png

潘清珍(二排左一)与县福利院老人们的合影。

这个“后人”可不好当。老人们各有各的脾气性格,“这个娭毑喜欢啰嗦,那个爹爹喜欢发脾气”,连最简单的吃饭也让潘清珍伤透了脑筋:“有人喜欢喝粥,有人喜欢吃面,有的要吃硬米饭,有的要吃软米饭。”潘清珍像对自家老人一样对他们殷勤照顾,又像哄小孩一般哄他们,可老人们还是不领情。最后,潘清珍和他们心换心,把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情生活、未来打算都告诉了老人们,这才换取了老人们的理解和信任。

有个老人生病后上吐下泻,碰巧潘清珍有事出门了,别人给老人喂药还被他打翻在地,说一定要潘清珍来喂才肯喝;有个娭毑患有严重的疾病,房间里散发阵阵恶臭,潘清珍给她洗澡擦身,请了医生给她看病吃药;有个残疾老人生病了,潘清珍自费花了700多元给他看病……潘清珍说,和老人和睦相处没有什么诀窍,“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也会对你好。”就这样,她和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老人入住敬老院不用交钱,政府每年给每人补助350元,可这对于敬老院的日常开支来说远远不够,潘清珍带领老人扎拖把扫帚,还发动身体不错的老人种下了三亩橘子、半亩茶叶和一亩蔬菜,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74岁仍工作在一线

在乡敬老院工作的十五年间,潘清珍一共送走了17名老人。“给他们买寿材寿衣,请人安葬,还要按照农村习俗请乐师来热闹一下。”她说,送走一名老人所需费用在1500元左右。

潘清珍还会记住每个老人的生日,在老人生日那天,她会做点好菜改善伙食。即使是逝者,在生日那天她也会上香烧纸。“为了让生者满意,也为了让他们的亲戚族人满意。”

如此一来,敬老院的经济负担就更重了。潘清珍在担任敬老院院长一职时,也兼任龙泉村、大洞村的信用站会计,负责存款和贷款业务,每年挣得的几千元工资,全部花在了老人们身上。

QQ图片20191231152700.png

潘清珍和福利院的老人们愉快地拉家常。

潘清珍回忆说,自己在敬老院工作的那些年,几乎没有睡过床,“晚上累极了,坐着盘算明天的工作,算着算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常常有人问潘清珍,这样尽心尽力图什么?她回答说,政府把五保老人组织在一起生活,如果她对老人照顾不周,那老人就会埋怨政府,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再说了,我们人人都会老,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1992年,潘清珍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还先后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全省“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能手”。每个获奖证书,潘清珍都好好珍藏着,“党和政府给予了我这么多荣誉,但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QQ截图20191231152713.png

2004年,石门县皂市水库开工建设,作为水库淹没区的移民,潘清珍被安置到楚江街道观山社区居住,袁公渡乡敬老院也合并到了县光荣院(现石门县福利院),潘清珍继续在这里从事养老工作,2006年被聘为院长助理。

看到福利院四周有些荒地,潘清珍觉得完全可以像此前的袁公渡乡敬老院一样开荒种地。于是,她除了做好对入住老人的日常料理,便挤时间将荒地改成了菜地。同时,还搭了猪圈喂养了牲猪。在她的带领下,光荣院全体人员也和她一起起早贪黑开荒种地。如今,福利院不仅基本实现了蔬菜和猪肉自给,还因此节省了不少开支。

今年77岁的谢奶奶在福利院住了五年,每次见到潘清珍,她总是亲切地和她挽着手说话。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潘清珍勤劳能干,对他们这些老人也很尽心尽力。福利院院长吴贤军说起潘清珍来也是赞不绝口:“工作水平没得说!她经验丰富,我们碰见什么问题,都要找她研究呢!”

如今,潘清珍已经74岁了,年龄比很多敬老院的老人还大,却仍然起早贪黑在一线工作。她每天五点起床,喂猪、喂鸡、挑水浇菜,帮其他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老了,对社会已经起不到很大作用了,但还是希望自己在有能力的时候,多做点事,而不是躺在床上。”潘清珍的理由十分朴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