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曾为他让出房子,他却从不把自己当成“官”,还劝妻辞职!背后故事感人至深

2019-12-12 阅读数 40585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南省妇联推出“红色家风润三湘  家国情怀故事汇”系列报道,介绍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现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敬请关注。

罗荣桓:嘱儿莫做“八旗子弟”

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

文/郭玲 漫画/潘晶慧

微信图片_20191210174311.jpg

人物简介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湖南衡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并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和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后,历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会上,当选为副委员长,同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玉英:
  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因此陈卓(注:罗玉英的丈夫)等来此,也只能帮助其送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任何依靠。

罗荣桓 十二月七日

  这是罗荣桓 1949 年12月7日写给在湖南老家女儿罗玉英的一封信。
  在十大元帅中,罗荣桓是唯一一位政工干部出身的元帅,是唯一在国内上过大学的元帅。他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
  虽然位高权重,但罗元帅从未把自己看成一个“官”,他一生廉洁自律,不争名不争利,还时常把“不要忘本,不要成为八旗子弟”、“不能官越做越大,楼越住越高”作为家训告诫儿女。弥留之际,他交代家人,“我死了以后你们就从现在的房子里搬出去,搬到一般的房子里住,不要搞特殊。”

  不争名:劝妻请辞,不当部长当校长
  1937年5月,35岁的罗荣桓与23岁的林月琴在延安结为夫妇。比妻子年长不少的罗荣桓,在感情上跟林月琴情深意重,但是在革命工作上,罗荣桓却从不存私心,对林月琴要求非常严格。
  1946年夏天,罗荣桓赴莫斯科治病,一年后,林月琴随罗荣桓回到哈尔滨。由于长期照顾罗荣桓,林月琴一直没有工作,中央准备安排她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罗荣桓听说后,对妻子参加工作很高兴,但对她任副部长一职表示异议,“你究竟做什么工作合适,让我再考虑考虑”。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罗荣桓拉着妻子的手,恳切地说:“你在山东曾做过组织工作,这岗位对你是适合的,但是,为什么要去当副部长呢?我看就不要那么些‘长’字了。”他接着说,“你可以把部队家属组织起来,办学校、幼儿园。孩子们的教育很重要,我们这一代打了天下,还要他们去建设啊!”

微信图片_201912101743111.jpg

罗荣桓劝妻子不当部长当校长。

参加过长征的林月琴欣然接受了建议,并于当年7月创办了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并任校长。她以一颗慈母之心,将满腔的爱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林妈妈”。  

不争利:邓小平曾“下令”让他搬家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罗荣桓四海为家,身体也受到巨大的损害。尽管如此,解放后,罗荣桓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回到北京工作,全家搬到一座小四合院内。这时他已有4个孩子,还收养了一些烈士的遗孤,再加上秘书、司机、警卫员都住在一起,显得十分拥挤。同时,这栋房子紧靠劳动人民文化宫,外面的广播声、人声此起彼伏,非常嘈杂。但是,罗荣桓并未提出什么,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罗荣桓告诫家人:“住的房子大小,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群众,不能官越做越大,楼越住越高。”
  一天,回北京不久的邓小平来看望老战友罗荣桓。感受到外面的嘈杂,邓小平对罗荣桓说:“这哪里行?你是病号,干扰太大。”
  罗荣桓笑笑说:“这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邓小平却记在心里。
  不久,组织将北京东交民巷8号一座楼分配给邓小平,他立即提出将这栋楼房让给罗荣桓。罗荣桓不同意,邓小平就“下令”让他限期搬进去。1954年,罗荣桓一家才搬入邓小平让出的房子。
  1963年,罗荣桓因病逝世。弥留之际,他深情地对妻子林月琴说:“这些年,你为我作了很大的牺牲,也是一个无名英雄。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搞特殊。”然后他又对儿女们说:“你爸爸是共产党人,我没有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我只能给你们一句话,那就是永远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不忘本:帅府门前为什么单车多
  罗东进是罗荣桓的次子,在他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父亲爱读书,看起来不苟言笑,很严厉,很多刚认识父亲的人都会有些怕他,但是相处久了,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找父亲。当时有一首诗赞扬罗荣桓:“帅府门前客不断,单车倒比汽车多。”诗的意思是不管干部大小,不管什么事,大家都愿意跟罗荣桓交心。
  一次,工作人员考虑到罗荣桓的身体不好,就阻拦了一些上门的人。罗荣桓知道后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现在当上官了,地位高了,但是要明白,党员干部的地位是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也经常对儿女说:“你们是老乡用高粱煎饼和地瓜养大的,可千万不要忘本啊!”
  1959年,罗东进考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导弹工程专业。临走前,罗荣桓嘱咐儿子说:“爸爸妈妈很为你高兴,希望你在学校接受正规的军事科学技术教育,在政治上更快地进步,将来为我们的国防建设作一点贡献,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而决不是要你当什么官,出来摆威风。”

微信图片_201912101743112.jpg

罗荣桓叮嘱儿子不做“八旗子弟”。

罗东进读书期间,罗荣桓也经常写信激励他:“你们决不能做八旗子弟,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不学无术,整天就知道提笼架鸟,专横跋扈。”
  罗东进牢记父亲的嘱咐,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第二炮兵部队的领导岗位,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从事自动化指挥系统研究的专家。
  退休后的罗东进仍心系革命老区,67岁时曾组织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慰问长征沿线老红军及其家属,并为长征沿线老区捐建爱心小学、爱心图书室等。
  “父亲教育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而有优越感,应该紧密联系群众,对那些家庭有困难的孩子更要多帮助他们,吃饭穿衣要首先想到他们。”罗东进晚年回忆父亲罗荣桓时说,“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人也不要忘了老一辈的传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