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青年说之二
大家好,我是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舒东旭。
说起革命文艺,就不能不提延安。1938年4月,为培养抗战艺术干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吸引众多革命青年。仅1938年5到8月,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超过2000人。物资匮乏,学生就利用梨木板创作,木刻运动应运而生。
1938年冬,彦涵和同学们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随八路军渡黄河、过棉山、穿封锁到太行,开启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革命生涯。残酷战争未让他退缩,他一面战斗一面创作,和战士们一起冲锋、转移。四年,战士们都不知道他是画家。
接续鲁迅之志,鲁艺青年拿起刻刀,用文艺鼓舞抗战军民。因日本人用中国传统判官图制作《神判》蛊惑人心,鲁艺木刻工作团创作“抗战门神”,从此,晋察冀村庄门上贴着的不是秦叔宝、尉迟敬德,而是标有“保卫家乡”的自卫队队员。
从鲁迅到鲁艺青年,中国青年文艺创造力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艺术之“刀”与战斗之“枪”合一,在烽火硝烟中淬炼,在民族解放中绽放光芒。不管是写青年文艺还是青年评论,都要深入了解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找到老百姓喜欢看的形式,这样才能对得起时代、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民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时刻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小杨 陈晓丹 唐盈 李意一 李静怡 舒东旭 谭文平
编辑:陈雪炎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