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内,焊接中心的机械臂正在火花四溅有序生产;中联智慧产业城里,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巴斯夫杉杉研发的富镍固态电池用三元材料,突破性解决了正极材料与电解质的界面不稳定性难题……
创新发展的背后,是湖南加速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引领企业迈入数字化新时代的有力支持。
“十四五”以来,湖南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和产业培塑行动,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从硬件到软件,从制度到平台,“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山河智能挖掘机总装车间。人民网记者 向宇摄
“制造”到“智造”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2025年4月,德国慕尼黑召开全球工程机械盛会——Bauma 2025。山河智能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系列旋挖钻机首次亮相,就成为全场焦点。
“欧美作为旋挖技术发源地,对旋挖设备的技术和品质要求更高。”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李耀告诉记者,为打开欧美市场,研发团队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不断提高产品操作精准性和舒适性,两年时间已形成6款PRO系列旋挖产品,配置多种施工工法模块。
如今,山河智能生产的全球最大桩架SWCH980、最长臂挖机SWE950ELR、最大后倒桅旋挖钻机SWDM480等产品先后下线销售,用自主创新闯出一片“蓝海”。
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老产业”也能孕育“新动能”。三湘大地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正在技术创新领域涌现奔腾。
作为工程机械产业龙头企业,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ZTE520,成为矿区“超级运输利器”,实现了全链条核心部件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
相比传统矿卡,ZTE520运输效率可提升10%,节能15%,在年产超3000万吨的大型矿山里,能为企业节约数千万的能源与运营成本。
因地制宜推动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正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列为关键要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如何提质增效,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湖南积极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6个万亿级产业、17个千亿级产业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巴斯夫杉杉固态电池材料展示。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跟随”到“领跑” 新兴产业蓬勃向上
在湖南湘江新区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长沙基地,智能化生产线昼夜运转,一钵钵黑色粉末从全自动化设备中加速“出炉”。
“这是我们推出的高品质锂电池正极材料,与之前的相比续航能力更强,目前已应用到智能手机、无人机、电动汽车等产品。”巴斯夫杉杉首席运营官彭文杰向记者介绍。
走进巴斯夫杉杉的数字化车间,蓝白相间的生产线在LED灯光下闪烁着科技光芒。在这里,从原材料配比到成品包装,全程由数智化系统精准调控。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二期2024年投产,开发了行业首创的能源回收技术,通过废气、废热和氧气回收,使单位能耗降低。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湖南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重点企业实现营收579.19亿元,同比增速17.9%。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湖南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二十条”落地,创新平台矩阵集聚成势,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6家,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
拓维信息获奖成果展示。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研发,助力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拓维信息创始人、董事长李新宇介绍,与华为共建“兆瀚”国产智能计算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加速驱动创新变革,积极推进“AI+鸿蒙”战略升级;从“AI+考试”“AI+工业质检”等重点行业场景出发,构建AI软硬一体化核心竞争力,这一系列探索都是企业创新布局的规划。
湖南加快布局新兴产业,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发展迅速。该产业已集聚2273家规模以上企业,预计今年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其中,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北斗规模应用产业链“链”出活力,赋能数字农业、智慧城市、防汛救灾等多个领域。
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中车株洲所供图
“单一”到“多元” 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踏入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智能生产车间,一台台AGV机器人在厂房内自由穿梭,精准高效地完成着物料配送任务。
“这里承担着全球30%、全国70%的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部件的生产制造。”制造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拥有20多条先进生产线,每年可满足200列“复兴号”动车组、1000列标准地铁、840列“重载”机车的装车需求。
双轨驱动,多点开花。唯有创新方可突破。
面对转型挑战和复杂外部形势,中车株洲所依托“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核心技术,主动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进军打造多元产业集群,营收在2024年突破600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介绍,目前株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国内约30%的轨道交通产品源自这里。同时,株洲的轨道交通产品已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整体产值规模超过1600亿元。
技术为翼,“链”上发力,蓄势起势,如今的新湖南已是一片产业发展的热土。
长沙比亚迪雨花基地焊装工厂智能化生产线。辜鹏博摄
今年6月,比亚迪腾势D9第25万台量产车在长沙正式下线。
雨花经开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王云飞向记者介绍,自2009年落户长沙雨花区以来,比亚迪从单一汽车业务起步,不断加码投资,十多年来陆续新增产业项目,不仅打通全产业链布局,还吸引晓光模具、先惠智能等众多智能硬件、精密机械、新材料及电池生产企业纷纷集聚。
目前雨花区形成了以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体系,成为湖南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今年以来,湖南大力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印发《湖南省产业集群监测办法》,上线全国首个产业集群AI供需平台,“5+5”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半年实现产值9130亿元,同比增长8.0%。新能源汽车、自主安全计算、新型能源材料、输变电装备等领域增速均超8%。
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老三样”,到绿色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新花样”,湖南正朝着创新前沿破浪扬帆!
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雪炎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