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回望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必胜信念,历经80多年的风雨洗礼,始终是激励一代代人“怎样才能继续前进”的精神密码。
不记国殇的民族难立脊梁,不敬英烈的国度永失光芒。伟大抗战精神植根于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今天,我们最好的纪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让历史被郑重记录、让人民被深刻感动、让未来被永久警醒的持久行动。
要让历史记好抗战。历史的书写容不得半点含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场战役都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苦难的辉煌。从长城内外的烽火到大江南北的搏杀,从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到滇缅战场的绝地反击,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需要被抢救挖掘、精准考证、系统梳理。近年来,不少地方建立抗战纪念馆、整理老兵口述史、修复战场遗址,让历史在文字、光影、实物中更加完整地、真实地被记录下来,凝固成不可篡改的记忆,这就是对历史最有力的捍卫。
要让人民记住抗战。历史的价值远不止在于被记录,更在于被铭记。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明白“弱国无外交”的残酷逻辑;我们缅怀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树皮草根,不只是感动于气节,更要震撼于“民族精神是最硬的骨头”。让人民记住抗战,是持续强化“落后就要挨打”的清醒认知,是对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深刻领悟。当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自发传播抗战老兵的口述史,当《黄河大合唱》的激情旋律在校园合唱中响起,我们看到记忆正在以新的方式生长——它不再是教科书里的黑体字,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要为未来记下抗战。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对罪恶的沉默,就是第二次犯罪。”今天的我们虽远离了战火,但仍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也要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们用十年时间,为两千多位幸存抗战老兵建立影像档案,那些布满皱纹的脸庞与颤抖的军功章,构成了最鲜活的历史教材;《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用国际视野传播中国抗战故事,让世界铭记这段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史诗——都是为未来“记下”抗战的题中之义。新征程上,我们要让历史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才能确保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民族的征程。
八十载岁月流转,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永远清晰。记好历史、记住历史、记下历史,不是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民族在回望中校准方向、在传承中凝聚力量、在前行中坚守初心。这种记忆,既有“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壮阔,也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怆,更有“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哲思。这些记忆,既是中华民族的“有字之书”、又是“无字之书”,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也必须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安化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雪炎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