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的海归在半年内能找到工作近半成海归认为收回留学成本需5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
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人才逐渐由工业化国家向亚非拉等国家回归,“人才回流”成为当前国际人才流动的新景观。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国内著名人力资源机构智联招聘(www.zhaopin.com)联合编辑出版《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在海归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探讨真正高层次海归国际人才的回流时间表与海归创业的现状,就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的新趋势进行了客观而细微化的分解与研判。
90.9%的留学生因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86%的海归在半年内能找到工作
蓝皮书认为:家庭团聚原因是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其中有90.9%的留学生因为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66.7%因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国。
不同年龄的海归,由于出国和回国时代背景不同、思想观念存在差异等,回国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50年代及以前的出生的海归,多为公派留学,其回国原因主要是履行回国服务的义务;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海归,多看重国内职业和市场发展机遇,回国原因以职业发展为主;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轻海归,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留学生和家庭之间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家庭生活原因其最主要的回国原因。
蓝皮书经调查分析还发现,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是政策制度障碍。有55.9%、50.5%的人非常同意国内政策的限制太多、国内法制环境不够完善是回国最大障碍。另外,家庭生活障碍和社会文化障碍是海归较为认同的顾虑,尤其是在国内子女教育无法保障及国内是人情社会,关系复杂,分别有42.8%、43.4%的人非常同意这两项。
蓝皮书数据显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带(待)”或“海参(剩)”。
通过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显示,海归回国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在回国后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0%,在回国后6~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占5.5%。结合海归在国外所学的专业以及国内就业热门专业来看,海归所学专业主要以金融、经济、管理、工程学等为主,而这些专业在国内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用人需求量大,就业难度较低。
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专家郝建表示,尽管多数海归因为家庭原因回国,但他们自身的优势还是不可忽略,尤其在近两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稳定增长的经济形势给海外留学生提供了很多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
56.5%的海归坚持认为留学划算,近半成海归认为收回留学成本需5年
多数海归认为留学划算,但收回成本需要较长时间。回国就业的海归中有半数以上认为留学是划算的,其中21.1%的海归认为出国留学“很划算”;35.4%的海归认为“划算”。海归创造力、跨学科交流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获得的收益更多,80%以上的海归认为自身的学识水平高于同行人士。
但是,海归的含金量也在缩水,调查也显示,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调查也发现海归收回留学成本时间较长。48.8%的就业型海归需要花5年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收回留学成本,11.1%的海归认为需要花费4年时间收回留学成本,只有11.1%的海归认为1年即可收回成本。
对此,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建议海归:作为职场新人,选择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和职业规划要远比一份高收入的OFFER重要的多。尽管多数海归需要5年收回成本,但在正确的职业规划下,5年后的职业前景将会是相当可观。
海归就业四大关键词——
选择:“北上广”、就业“高精尖”、1/4进外企、职业“销售、市场、研发”
最新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反映了我国海归发展的最新情况,梳理并分析了我国最新的留学人员回国政策和环境。蓝皮书综述了世界人才回流的背景和现状特点,总结了新时期中国海归回国发展现状、特点及原因,提出了中国人才回流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并概况了2012年海归群体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海归回国就业覆盖15个省市北京、上海、广州为主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覆盖了15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市。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的海归在上海就业,8.7%的海归在广东就业,分别有6.4%、5.3%、5.2%的海归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就业,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二、海归回国行业选择领域“高、精、尖”
智联招聘《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现,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业,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生物工程或医药(7.4%),新能源、新材料(7.0%),政府和公共事业(6.9%)。
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对海归的集聚程度。统计数据显示,在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却只有1%的比率。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则有33万金融人才,而上海只有10余万。按照目前上海1700万的人口规模计算,未来15年内,金融人才每年的需求增量应该在10万人左右。金融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收入高、福利好的行业,被视为求职者眼中的黄金行业。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必将带来金融人才的需求扩大。外资银行招纳我国高级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其进行人才储备的一项重要战略。有关专家指出,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
三、海归就业首选“外企”看重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
智联招聘《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调查分析表明,外资企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首选,超过1/4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对海归而言,由于教育环境、国外的工作环境与外企的工作环境更接近,所以他们更青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的外企。据调查,薪酬、职业发展和福利已成为影响高端人才流动的前三大因素,外资企业的薪酬、职业发展空间和福利等三部分综合来说较高,这也是海归选择外资企业的原因。按照人数比例,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单位类型包括本土创办的民营企业(22.8%)、事业单位(15.1%)、国有企业(9.9%)、海归创办的民营企业(5.0%)及政府部门(3.0%)。
四、海归从事岗位以“销售、市场、研发”三大类为主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调查显示,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其中,销售、市场类岗位的占33.5%,研发类岗位的占24.2%,从事行政工作的海归占17.7%,从事生产运营、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职位的分别占7.1%、6.8%、6.4%。
虽然海归就业岗位以基层为主,但多数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在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出海归对最终就业的认可。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有64.1%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重要,其中有48.8%的海归认为“重要”,有15.3%的海归认为“非常重要”。
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专家郝健表示,从现在情况来看海归就业还是相对“拥挤“,这容易导致海归就业市场”错位“现象的出现。海归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根据以往选择习惯集中在特殊城市、企业和行业,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多不错的平台也需要他们,比如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海归就业还应当更加客观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