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相伴,“救”在身边!16年公益人:像配置消防栓一样普及“救命神器”

2020-12-09 阅读数 19366

1607572119(1).jpg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郭玲

近年来,公共场所猝死事件频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尤其进入冬季后,气温持续走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再度引发人们对急救的关注。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但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且90%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院外。

“黄金4分钟非常关键。”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陈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部署之年,12月8日,湖南省红十字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在长沙举行,谈到未来规划,陈旭表示要不断壮大红十字会队伍,提高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努力打造成为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黄金4分钟!

像配置消防栓一样普及“救命神器”

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成功打造过多个公益品牌项目,但是提到与大众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陈旭表示,心唤醒项目正是这样的大公益。“心唤醒”是由知名公益人邓飞发起,旨在倡导公共场所配置心脏骤停救援设备,并完善紧急救助培训的公益行动。

如今,不少人都了解心脏复苏、人工呼吸对急救的作用,但对于俗称为“救命神器”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尚缺乏认识。研究发现,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使用AED对病人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率可达50%,也被称为“黄金4分钟”急救。

近年来,我国 AED设备正在逐渐增加。2016年11月19日,心唤醒AED落地湖南长沙凯德广场,成为省内第一台真正意义上设置在公共场所的AED设备。

微信图片_20201209103904.jpg

2016年,首台心唤醒AED落地湖南。

“现在已有50多台AED配置在长沙各大公共场所。”陈旭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希望AED可以像配备消防栓一样普及到全国各个城乡的公共场所中。”

AED虽然十分简单易用,但由于公众知晓率低、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救命神器”常常不能及时派上用场。所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AED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应急救援知识更是当今公共急救事业的“重中之重”。

早在2016年,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正式启动心唤醒项目以来,陈旭作为该项目执行长,就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公益宣传活动,目前累计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人数将近10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201209103848.jpg

心唤醒户外科普活动中,志愿者在模拟示范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

同时,在今年催生“地摊经济”时,陈旭与团队在岳麓山景区也摆起了“地摊”,开展心唤醒户外科普活动,向民众传播AED使用方法,希望鼓励每个人都能学会急救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从“被人帮扶”到“帮扶别人”

帮扶对象化身美人鱼

“陪伴不是简单待在一起,而是要给予正能量。”陈旭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打造的社区陪伴项目,十年来累计为近2800户家庭提供过陪伴服务,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中来,从接受帮扶到帮扶别人,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2010年,40岁的帮扶对象李春,因先天小儿麻痹造成高位瘫痪,备受陈旭团队的志愿者精神鼓舞。陈旭说,李春表示自己更能感同身受肢残人士的心理需求,希望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一份子,用个人的这份特殊的力量来帮助更多人。

2017年,在陈旭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春成立了由30多位残障人士组成的“春之润”公益服务中心,并打造了《肢残人游泳康复服务》项目。

微信图片_20201209104207.png

春之润开展肢残人游泳康复服务项目。

在教练的讲解和志愿者的贴心保护中,学员们从基础的呼吸、换气、划水等初步游泳知识开始学习,一“条条”不完美“鱼”从害怕,到勇敢地去尝试与水亲密接触,然后渐渐地打开自己的身体,享受着在水里不会跌倒的快乐。“他们第一次下水后,晚上睡觉时感觉身体变得不一样了,原来僵硬的肢体变‘直’变‘正’了。”陈旭会心地说。

“很多残疾人是渴望锻炼的,但是由于担心安全、场地和社会观感问题,不敢去尝试。”陈旭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现在他们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成为了可能,性格也变得开朗许多,这才是最能让他们融入社会的方式之一吧。

“水是纯净的,可以洗去污秽,也是勇敢的,为抵达大海所需经历的过程中虽瀑布千尺、悬崖万丈,却毅然不回头。”陈旭说,志愿者的精神就好比正能量的源头活水,不惧困难地跨过任何障碍,最终汇聚到大海,用心用情服务于群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