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奋斗吧 姐姐”湖南省第二届巾帼创业创新大赛暨消费扶贫展示展销大直播将于11月10日迎来最后的精彩比拼。本次大赛面向全省手工编织及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加工爱好者,包含民间手工艺人、民间美食达人、有此创业意向的社会各界女性,此外还吸纳了部分高校有手工编织兴趣及食品加工制作技能的教师和大学生参赛,展示巾帼女性的创业创新成果,也展现城乡新女性追逐梦想、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指尖起舞、舌尖绽放,她们都有哪些绝活,又有哪些巧思?在决赛之前,跟着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脚步,先来一探究竟。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我们花岩溪的榨笋吃起来非常脆嫩、有弹性,去除了新鲜春笋涩味的同时,又保留了春笋特有的浓香。”11月8日,常德市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花岩溪村竹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娟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如此描述花岩溪榨笋的味道。
相传,花岩溪榨笋起源于花岩溪的仙池古寺,可以追溯到《桃花源记》出现的年代,特殊的水土造就了这款榨笋的独特风味。2016年,花岩溪榨笋被列入第四批“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此次“奋斗吧 姐姐”湖南省第二届巾帼创业创新大赛上,余娟就带来了这道来自家乡的美味——丰富舌尖的同时,她也希望以此丰盈乡亲们的生活。
传承,来自老一辈的好味道
“清明节前后,挖出最嫩的春笋,迅速清洁处理后,要马上进大锅煮熟,再利用杠杆原理压榨一个月左右,把笋子压成手指差不多的厚度,再在阳光下曝晒,直到笋干变成10张纸那么厚。”说起花岩溪榨笋的制作工艺,如今的余娟头头是道,可在8年前,她还完全是个“小白”。
原来村里人榨笋用到的工具——“千斤榨”
今年32岁的余娟是花岩溪村的媳妇,对于这款好味道的榨笋,她看过、吃过,却从未上手过——制作榨笋的季节,看着公公婆婆在灶间忙碌,她更多时候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
“一开始,村里人做榨笋都是留给自己吃的。”花岩溪村位于常德市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远离城市,漫山遍野都是竹林,村里不少人早年都是以售卖竹子为生。可随着社会发展,竹子越来越不值钱,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我和我丈夫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
余娟的公公周正长是制作花岩溪榨笋的好手,可随着年岁渐长,精力已大不如前,但同时,他又不愿浪费这把好手艺,“他想把榨笋卖出大山,让更多人品尝”。
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吃到这一口正宗榨笋,也为了公公和愿望和一家人的生活,再加上以前自己做过微商,有经验、有资源,余娟开始学习做榨笋的同时,也把推销自家榨笋提上了日程。
说干就干,余娟尝试着将公公婆婆做花岩溪榨笋的场景拍成了视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随后,她还将公公婆婆挖笋、榨笋、储存竹笋的过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余娟(左)在常德市非遗产品电商直播中推荐花岩溪榨笋
随着信息发布得越来越多,逐渐有朋友前来询问,余娟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榨笋,“榨”出生活好滋味
随着榨笋在朋友圈的销量越来越大,余娟和丈夫又将目光瞄准了常德市区的酒店和饭馆。“我们家的榨笋特别好吃,泡发后的笋干犹如海绵,保持自身味道的同时还能吸入其他菜品的味道。”余娟解释,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水土造就了榨笋丰富的味觉层次,而花岩溪村制作榨笋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经验、有特色。为此,不用过多推销,榨笋就销售一空。
生意越来越好,自家做的榨笋供不应求,为了扩大销量,余娟决定收购村里人的榨笋,再统一售卖。
“我去收购的时候,村里人都十分惊讶。”她说,以前大多数村民每年制作的榨笋都刚好够一家人吃一年,并没有动过将它作为商品卖出去的念头。为此,余娟来收购的时候,大部分村民都很愿意。
余娟在贫困户家收购花岩溪榨笋
到了第二年,不少村民前来询问余娟是否还需要榨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村民们制作榨笋的热情更高了。“现在品质高的干榨笋一斤高达60元,品质稍微差一点的也要30元。”余娟介绍,村民们如今一年可以赚上2万元,就是年纪稍大、劳动能力稍弱的村民也可以赚到1万元。
随着榨笋逐渐被市场接受,在常德市政府的帮助下,2019年,余娟又在常德市武陵区“非遗街”开了一家售卖以泡发榨笋为主的店铺,“因为榨笋泡发的话要清水浸泡7天左右,然后又要煮上一两个小时,有点麻烦”。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余娟又在芒果扶贫云超市开设了一家店铺,专门销售干榨笋,扩大销售渠道。
“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喜欢上了榨笋的味道。”如今,消费榨笋的主力还是在酒店和饭馆,但余娟对花岩溪榨笋的未来十分看好,“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市场一定十分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