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近日,湖南省2020年“记者在扶贫一线”活动启动,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从省直新闻单位中选派出20名优秀编辑记者分别深入20个贫困摘帽县,开展蹲点式、体验式、跟踪式采访报道。
今日女报社响应号召,派出记者欧阳婷蹲点益阳市安化县扶贫一线,同时推出“女报记者在扶贫一线·上新了!安化”栏目,通过漫画、视频、H5等形式,抖音、头条、微博等新平台,诉说安化精准扶贫历程中的新人、新事、新成果。
《高城村:茶马古道上的女人牵马待客把钱赚》
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视频剪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超
9月16日,安化县江南镇高城村在连日阴雨后,迎来了难得的晴朗天气。村民刘梅花将自家的马儿“灰灰”牵到门前的草坪晒太阳,她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而离刘梅花家不远,和她同一马帮的成员正在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领着他们进入茶马古道景区。
作为“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的安化,古道、黑茶穿越千年,自历史中蜿蜒而来;而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依旧在现实中延续。
“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买马的。”当年的记忆,依旧印在67岁的刘梅花脑海。40年前,刘梅花的丈夫贺群生因病无法养家,而家里还有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担子便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为了生活,刘梅花跟着村里人一起挑着货到山外卖。高城村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地处大熊山麓半腰,交通不便,大部分运输都是依靠人力。心疼妻子,贺群生决定“斥巨资”买一匹马,“当时就花了600多元”。
有了马以后,得以喘息的刘梅花开始思考如何赚更多的钱。冬天到了,她到家附近的山上以6元100斤的价格购买了300斤木炭,送到十几公里外的市场上,再以16元100斤的价格转卖出去。卖木炭赚了钱,她又从市场上进了油盐等生活物资,用马驮回来,再卖给村里人。
就这样,靠着这匹马和自己的力气、心思,刘梅花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见状,其他村民也纷纷掏钱买马。
日子清闲下来,刘梅花再次购买了一匹马,载着游客游览茶马古道。
随着买马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吴厚开提议成立“马帮”,统一管理,也可以互相帮衬。
1986年,在吴厚开和贺群生的协调下,高城马帮成立,将山里的货物运出去的同时,又带回村民生活必需的产品。
随着马帮的发展,一开始只有5匹马的团队扩充到40余匹。“每一匹马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吴厚开告诉记者。
还是靠着这匹马,在丈夫去世后,刘梅花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2008年,安化县政府决定将茶马古道开发成风景区,来高城村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游客的到来,让原本只背货的马帮有了新思路。人牵着马、马载着客,在茶马古道转悠一圈,一次至少可以赚几十元——这笔生意吸引了更多村民购买马匹加入马帮。“马最多的时候达到120匹。”吴厚开说。
贫困户陈查玉一家就趁此机会加入了马帮。陈查玉和丈夫身体都不好,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她买了一匹马,载着游客游览茶马古道。“差不多10里路,走上1个小时,可以赚100元。”陈查玉告诉记者,牵马的时候,她还可以和客人聊聊天,介绍茶马古道的风景和故事,“一年下来,收入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儿女成家、已经闲下来的刘梅花也再次购买了一匹马,又开始忙活起来。“今年4月恢复营业以来,我已经赚了1万多元。”刘梅花高兴地告诉记者,灰灰跟自己是“老熟人”了,十分听话,“马帮也给我们和游客都买了保险”。
“我们是南方最后一支马帮了。”吴厚开介绍,如今有不少成员外出务工,马帮只剩下40匹马,且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游客以安化本地为主,“暑假是茶马古道的旅游旺季,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玩,8月一个月,马帮的集体毛收入达到12万元”。